- 时间:2024-09-29
- 浏览:0次
泥鳅养殖市场前景看好,不少朋友都纷纷加入泥鳅的养殖行列,从这些年的情况看,泥鳅养殖风险不大,收益丰厚。风险大不大其实是相对的概念,我们认为只有掌握了全面的养殖技术,才能在市场价格不错的情况下大笔大笔赚钱,养殖技术不过关,泥鳅经常生病,产量提升不了,市场价格再高也是白搭,所以我们中国水产养殖网除了会在近期陆续介绍一下泥鳅的养殖技术,还会介绍一下泥鳅几种常见病的防治技术。俗话说“养鱼先养水”,这一次我们主要介绍泥鳅养殖时应该如何管理好水质。
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加上泥鳅养殖的密度普遍较高,池塘水质调控难度不小,养殖一段时间后经常出现池塘水质发黑,水面上有许多的泡沫,各项水质指标严重超标,很容易出现泥鳅大量死亡现象。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建议泥鳅养殖户应该尽快换水,然后用绿水解毒有机酸解毒(500毫升/亩),之后再用氨氮净(200克/亩)、亚硝速净(500克/亩)全池泼洒,第二天再重复使用一次,之后10天左右就必须用一次底质改良剂改底调水,5~7天就要换水一次,使水质尽量保持爽活。
下面我们着重给大家讲一下夏季泥鳅养殖如何管理好水质的技术。
首先要注意天气变化,控制池塘水温。由于泥鳅养殖的水位普遍都不深,在盛夏季节应控制水温在30℃以内,可采用搭建阴篷。遮阳网、加注温度较低的水来加以调节。前期可以通过栽种水葫芦或水滑石等水生植物,净化池的水葫芦主要是为了净化水质,养殖池的水葫芦既能遮阳,又能为泥鳅提供天然的栖息场所。不仅如此,水葫芦又是很好的饲料和肥料,成了泥鳅无土养殖的“功臣”。水葫芦稍微加工一下就是很好的青饲料,可以喂猪、喂鹅,从水中捞起来放一段时间之后,又是很好的农家肥。
第二就是要加强水质控制,避免水质恶化。泥鳅养殖过程中既要保持水色黄绿,有充足的活饵料,又不能使水质过肥缺氧。前期保持水位约30厘米,每5天交换一部分水量。通过控制施肥、投饵保持水色,不能过量投喂。随着鳅苗生长到后期,逐步加深水位达50厘米。
第三是要关注水源变化,防范污染中毒事件发生。泥鳅养殖户要密切注视水源水质的变化,随时注意水源的水色、气味、悬浮物、浑浊度等理化指标的变化,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停止进水,避免污染中毒事件的发生。
最后泥鳅养殖户要注意巡塘,加强日常管理。泥鳅养殖过程中要勤于管理,勤于巡塘,黎明、中午和傍晚要坚持巡塘观察。如果水质比较肥,天气闷热无风时,一定要注意鳅苗有没有浮头现象。水中溶氧充足时,鳅苗散布在池底;水质缺氧恶化时,则集群在池壁,并沿壁慢慢上游,很少浮到水面来,仅在水面形成细小波纹。一般浮头在日出后即下沉,要是日出后继续浮头,且受惊后仍然不下沉,表明水质过肥,应立即停止施肥、喂食.并冲新水以改善水质增加溶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