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4-11-02
- 浏览:0次
在泥鳅养殖过程中,确实会遇到多种常见病,这些疾病不仅影响泥鳅的生长,还可能导致大量死亡,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以下是泥鳅养殖过程中七种常见疾病的详细介绍:
赤鳍病
病因:由短杆菌感染所致,常因池水恶化、营养不当及鱼体受伤而诱发。
症状:病鳅的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白腐烂,严重时死亡率可达80%以上。
防治方法:使用磺胺嘧啶溶解后药浴20分钟左右,或用磺胺嘧啶拌入饵料连喂三天。也可用1×10^-6浓度的漂白粉全池泼洒,或用0.5×10^-6浓度杀灭海因全池泼洒,或用10×10^-6浓度的四环素溶液浸洗12小时。
肠炎病(亦叫烂肠瘟、乌头瘟)
病因:由肠型点状气单胞菌感染引起。
症状:行动缓慢,停止摄食,鳅体发乌变青,头部显得特别,腹部出现红斑,肠管充血发炎,肛门红肿。轻者腹部有血和黄色黏液流出,重者发紫,很快死亡。
防治方法:内服泥鳅速治+三黄粉,按体重计,500公斤体重的泥鳅每天内服泥鳅速治100克+三黄粉200克,拌料连喂3-5天。外消可用二氧化氯、戊二醛、聚维酮碘等消毒剂任选一种,交替使用,每立方米水体使用0.3-0.5克(毫升),全池泼洒,每天一次,连泼3天。同时,池塘加水增加水深,降低养殖密度,适当换水改善水质。
水霉病
病因:由水霉、腐霉等真菌感染而致,大多因鳅体受伤,霉菌孢子在伤口繁殖并侵入机体组织。
症状:肉眼可见发病处长有白色或灰白色棉絮状物。
防治方法:用1×10-4溶液的小苏打和食盐配成混合液后全池泼洒。
发烧病
病因:由于放养密度过大,泥鳅体内分泌出的黏液在池内聚积发酵释放热量使水温聚升,溶氧量减少。
症状:泥鳅焦燥不安,互相纠缠而造成大量死亡。
防治方法:减少放养密度,发现发病立即更换或补充新鲜凉水。发病后可用0.5毫克/升的硫酸铜化水全池泼洒。
气泡病
病因:由氧气或其他气体过多所致。
症状:泥鳅肠中充气而浮于水面,肚皮鼓鼓的,好像气泡一样,失去平衡,不能下潜。
防治方法:定期使用底质改良剂分解塘底积累的有机质,减少有害气体产生。正确投喂饲料,避免在高温或气压低时投喂。发病后立即泼洒食盐水,每立方米水体用食盐5克,调节鱼体内外渗透压,使体内气体排出。待病情减轻后,再大量换注水。
寄生虫病
病因:主要由车轮虫、舌杯虫和三代虫等寄生虫所致。
症状:泥鳅体表黏液增多,食欲减退,离群独游,漂浮水面。严重时虫体密布体表及鳃部,治疗不及时会引起死亡。
防治方法:用0.7×10-6浓度的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可防治三代虫病。
腐皮病
病因:养殖环境恶化,导致泥鳅身体两侧、腹部、尾部、鳍根部及肛门等部位的皮肤发炎、水肿、表皮脱落、出血、皮肤溃疡及腐烂。
症状:早期病鱼表现出体表发黑、离群独游、食欲下降、漂浮于水面等症状。中期病灶部位皮肤溃烂、肌肉坏死。后期病灶面积逐渐扩大,溃烂的深度也逐渐加大,严重时露出骨骼和内脏。
防治方法:改善养殖环境,保持水质清洁。发病后可使用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治疗。
此外,白身红环病也是泥鳅养殖中可能遇到的一种疾病,此病系因捕捉后长时间流水蓄养所致。病泥鳅身体呈灰白色,同时出现红色环纹。防治方法是改善蓄养条件,避免长时间流水蓄养。
总的来说,泥鳅养殖过程中的疾病防治需要综合考虑水质管理、饲料投喂、养殖密度以及疾病预防和治疗等多个方面。通过科学合理的养殖管理,可以有效降低泥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养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