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4-09-14
- 浏览:0次
新玉米收获后,由于其高水分和营养成分,容易成为霉菌生长的温床,导致霉菌毒素的产生。对于养殖业来说,这可能带来一些潜在的风险,尤其是在新玉米使用较为普遍的地区。
新玉米在收割和储存过程中,由于受到湿度、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容易滋生霉菌。霉菌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多种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等。这些毒素对猪、鸡等畜禽的健康具有严重的危害。
新玉米收割时,如果遇到连续的阴雨天气,玉米不能及时干燥,水分含量过高,为霉菌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储存过程中,如果储存环境通风不良、温度较高且湿度较大,霉菌也会迅速繁殖。
与陈玉米相比,新玉米的生理活性较强。新玉米中的抗性淀粉含量较高,不易被畜禽消化吸收。这会导致畜禽肠道内的食物停留时间延长,增加了霉菌滋生和毒素产生的机会。
当畜禽摄入含有霉菌毒素的新玉米后,可能会出现一系列中毒症状。例如,猪可能会表现出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生长缓慢、繁殖障碍等;鸡则可能出现产蛋率下降、蛋壳质量变差、免疫力降低等。严重的霉菌毒素中毒还可能导致畜禽死亡,给养殖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然而,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新玉米下来后霉菌毒素中毒就一定会增加。这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玉米的种植和收获条件、储存方式以及饲料的加工和使用方法等。
如果在种植过程中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加强田间管理,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有助于降低霉菌感染的风险。在收获时,尽量选择晴朗干燥的天气,及时晾晒或烘干玉米,使其水分含量降低到安全范围(通常为 14%以下)。储存时,要保证储存环境干燥、通风良好,定期检查玉米的质量,及时清理发霉变质的部分。
在饲料加工过程中,可以添加一些霉菌毒素吸附剂,如蒙脱石、沸石粉等,来吸附和降低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含量。同时,合理调整饲料配方,增加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有助于提高畜禽的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
综上所述,新玉米下来后,如果处理不当,霉菌毒素中毒的风险确实有可能增加。但通过科学的种植、收获、储存和饲料加工管理,可以有效地降低这种风险,保障畜禽的健康和养殖业的稳定发展。养殖场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加强对新玉米质量的监测和管理,确保饲料的安全和营养,从而提高养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