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养
养鹿|关于梅花鹿茸的知识
  • 时间:2024-12-25
  • 浏览:0

鹿茸介绍

鹿茸是我国养鹿业的主要产品。它是从鹿的额骨上长出来的尚未骨化的嫩角。茸的外表被覆着生有柔软茸毛的皮肤,内部由各种形状的细胞、软骨、骨组织组成,其中富含血管和神经,代谢旺盛,生长迅速。鹿茸成熟后,如果不适时收取,继续生长,进而骨化,脱掉茸皮,就变成了鹿角。平时人们所说的鹿茸角是茸和角的总称。

茸角是雄性鹿科动物第二性征的表现。在鹿科动物中除驯鹿雌雄皆长茸角,察雌雄都不长茸角外,其他的鹿种,如梅花鹿、马鹿、白唇鹿、水鹿、驼鹿、姑鹿、坡鹿和糜鹿等,都是雄性的长茸角。

鹿茸的外部形态具有种的特征,所以,鹿茸的形态、大小,因鹿的品种、类型或个体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甚至于同一个体的左右枝亦可能不同。其形态特征主要表现在鹿茸的大小、分枝的多少、大挺的圆扁、弯曲度以及茸皮和茸毛的颜色等,

所有鹿种的鹿茸都可分为角基和茸体两部分:(一)角基

鹿茸是从鹿额骨上的角基生长出来的。角基由前额部的突起形成,其皮肤、血管、神经和骨骼都与头部紧密相连,形成一个整体,成为鹿茸生长的基础,属于鹿角中不脱落的部分。雌雄仔鹿出生后,在额部均有明显的蚌形褶和黑色旋毛,此为角基的原基。我国南方气候温暖,茸角生长期长,当年公幼鹿还可以从角基上长出初角(椎角);北方因气温较低,茸生长期短,当年公幼鹿只能形成角基,第二年才能长出初角。成年公鹿随着年龄的增长,角基逐年变短、变粗;老龄公鹿的角基已基本消逝,角盘凹进头骨内,俗称“坐殿”。角基的高低也是鉴别公鹿年龄的参考依据。

(二)茸体

茸体是由角基向上生出的部分,也是鹿角每年可脱落的部分。在角基和茸体中间生有一圈环状的突起,称为角冠(珍珠盘)。茸体由茸根、主干和数个侧枝构成。梅花鹿鹿茸于角冠向上4 一10 厘米处分生第一分枝(眉枝、门桩、护眼锥),以后从主千上继续分生其他侧枝,每支茸角最多能分4 一5 枝(每一分枝即一权)。马鹿鹿茸的眉枝从角基上部几乎与主干同时分生(称坐地分枝),紧靠第一分枝连续分生第二分枝(冰枝),第三分枝正好在茸角的中部分生,所以称其为中枝。东北马鹿的茸角最多能分生6 一7 枝、天山马鹿可分生7 一9 枝(每一分枝与主干形成一权)。无论是梅花鹿茸,还是马鹿茸,形态上基本是左右对称的,但有时也不尽一致,出现形态、重量和长度上的差异,甚至因机械损伤等原因,造成鹿茸的生长机能紊乱,生出赘枝、突起或不规律的分枝,形成畸形茸(怪角)。

鹿茸的种类

鹿茸的种类因鹿的品种· 收茸方式· 加工方式或茸型的差异,分成多种类型及规格。按鹿的品种可分成梅花鹿茸、马鹿茸、水鹿茸、白唇鹿茸、驯鹿茸等;按茸型,梅花鹿茸可分成二杠茸、三权茸,马鹿茸可分成莲花茸、三权茸和四权茸;按收茸方式可分成锯茸和砍头茸;按加工方法又可分为排血茸和带血茸。另外,还有头茬茸、再生茸、初角茸之分。

鹿茸的组织结构

成骨细胞,网眼内含脂肪细胞。

血管膨大呈窦状,小梁外围有三权茸的根部髓质几乎全部

骨化,边缘带狭窄变薄,

介于骨化的海绵质和皮肤层之间。

鹿茸是一种复杂的器官,具有完整的组织结构,从断面观察可分为皮肤层、间质层和髓质层三部分.

鹿茸之所以能不断地生长变粗,

首先是靠间质层梭形细

胞分裂增殖的作用

,其次是髓质层中呈索状排列的结缔组织

(一)皮肤层

皮肤层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结缔组织构成。表皮又由几十层表皮细胞重叠构成;真皮由网状组织构成,细胞多而密,并生有毛根和发达的皮脂腺,但是没有汗腺和竖毛肌;皮下结缔组织呈束状排列,比较疏松,内有许多血管,并有神经纤维分布。从茸的顶端到根部,皮肤层逐渐变薄,特别是真皮和皮下结缔组织变化较大。

(二)间质层

间质层介于皮肤层和髓质 细胞自身膨大,茸发生的基础。在细胞间质中沉着钙盐,形成软骨。

(免责声明:本文为本网站出于传播养殖技术信息之目的进行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及立场。本文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梅花鹿的饲养技术-饲养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