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4-11-21
- 浏览:0次
据农业农村部最新消息,我国渔业现代化建设正在加速推进,水产品总产量已经连续35年位居世界第一。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我国近年来坚持“以养为主”的渔业发展策略,以及深远海、工厂化、陆基循环水养殖、鱼菜共生等设施渔业的快速发展。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高达7116万吨,继续领跑全球。这一高产量的背后,是我国渔业在养殖技术和模式上的不断创新和突破。在海洋方面,我国已经建设了169个国家级海洋牧场,深远海养殖水体达到了5660万立方米,产量高达47万吨。在内陆地区,池塘标准化养殖水平不断提升,冷水养殖、稻田养殖、盐碱水养殖等多种养殖模式也蓬勃发展。目前,我国水产品的养捕比例已经从“十三五”初期的75:25提高到了82:18.养殖产量占全球的近60%。
然而,尽管我国水产品总量在不断攀升,但在渔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副局长袁晓初表示,目前渔业发展面临“空间不够、效率不高、底线不牢”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农业农村部将加快实施一批引领性、示范性的重大项目,包括远洋渔业、海上牧场、渔港经济区、渔业绿色循环发展等。同时,还将继续强化资源养护,严守安全底线,全面推进渔业现代化建设。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目前,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已经达到了458种类,比1989年增加了410种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在渔业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总的来说,我国渔业现代化建设正在取得显著成效,水产品总产量稳居世界第一。然而,渔业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和资源保护,以实现渔业的高质量发展。
(注:本文为基于给定文本内容的总结报道,旨在提供渔业现代化建设的概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