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临床症状
奶牛假牛痘主要发生在产奶牛的乳房和乳头上,开始为丘疹,大小为黄豆粒大,随后变成樱红色水疱,一般在2-3天内结痂,结痂后1周左右愈合。发病数量不等,病牛无全身症状,因乳头丘疹破溃疼痛拒绝挤奶,有50%左右的病牛在患病后2-4天内泌乳量下降8%-12%。
二、治疗
1、将碘油(食用豆油450毫升,烧开晾凉后,加10%碘酊50毫升混合即可)涂抹患处,每天3次。
2、将青霉素480万单位,地塞米松片7.5毫克,病毒唑片20毫克,用100克凡士林拌匀后涂抹患处,每天3次。
三、预防
保持圈舍和运动场清洁干燥卫生,环境做到定期消毒。对挤奶用具和器械定期消毒。挤奶前用干净的毛巾擦洗乳房,发病时每头牛固定用一条毛巾擦洗乳房。挤奶后立即药浴乳头,防止感染和皮肤干裂,减少乳头疾病的发生。
冬季谨防牛粘膜病
牛粘膜病又称病毒性腹泻,是牛的一种重要传染病。一般以发热、白细胞减少,口腔等消化道粘膜糜烂和腹泻为主要症状,但多数牛呈阴性感染。其病原体为披盖病毒科的粘膜病病毒,该病毒在低温下很稳定,但不耐热。
一、流行特点
不同品种、性别、年龄的牛都易感,但以6~8月龄的小牛症状最重。急性期病牛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均含多量病毒。慢性病牛往往发生持续感染,在血液和眼、鼻分泌物中可长期分离出病毒。康复牛可带毒6个月之久。健康牛、羊、猪和鹿均可隐性感染,它们都是危险的传染源。该病的传播途径较多,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生殖道均可感染。怀孕母牛感染后,病毒可经胎盘传给胎儿,以致引起流产和死产。并且该病在新疫区可呈全群暴发,在老疫区多见轻型病例,以小牛发病为主。多发生于冬季和春初。
二、临床症状
潜伏期7~10天。临床上一般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但即使是同型病例,其症状往往差别很大。
1、急性型:常见于幼犊,病死率较高。病初呈上呼吸道感染症,表现发热(40℃~42℃),流鼻液、咳嗽、呼吸急促、流泪、流涎、精神委顿等。白细胞减少,有的呈双相热。随后口粘膜发生糜烂或溃疡,出现腹泻。糜烂见于唇内、齿龈、上鄂、颊部和舌面以及鼻镜、鼻孔周围,散在浅表皮肤、不宜被发现。腹泻粪稀如水,混有粘膜、血液、恶臭。有些不出现腹泻。泌乳牛的泌乳量减少或停止。有些发生趾间皮肤溃疡、蹄冠炎、蹄叶炎和角膜水肿。重症病牛在5~7天内急性脱水,甚至衰竭死亡。病理变化主要是口腔、食管、胃肠粘摸的水肿和糜烂,其中以食管中呈纵性的小糜烂最有特征性。
2、慢性型:多由急性型转来。口粘膜反复发生坏死和溃疡,持续性或间歇性腹泻,流鼻液,鼻镜有干痂,眼睛经常多量流泪,或流粘糊透明的分泌物。有的发生慢性蹄叶炎和严重的趾间坏死,跛行等症状。有的皮肤皲裂,出现局限性脱毛和表皮角化。这种病牛通常呈持续感染,发育不良,终归死亡或被淘汰。
妊娠牛患病时,可发生流产,产木乃伊胎或引起多种先天性畸形,如白内障、眼过小、秃毛、短颈,并出现肺、胸腺、小脑等器官发育不全等症状。还可侵害生殖细胞,引起不孕症。
三、预防措施
国外牛粘膜病发生较多,国内某些地区也常有发生。因此,在引进种牛时,必须严格进行检疫(采血或粪便检查),防止引入带毒牛。一旦发生该病,病牛要及时隔离淘汰,严格消毒,限制牛群活动,防止扩大传染。必要时可用粘膜病弱毒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上一篇:奶山羊的口炎病防治详解 下一篇:用料不当致牛病 如何防治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