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殖网-智慧养殖新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水产 > 台湾泥鳅春季养殖常见问题及处理 | 泥鳅寸苗的捕捞、转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台湾泥鳅春季养殖常见问题及处理 | 泥鳅寸苗的捕捞、转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时间:2024-10-18    浏览:0次  标签:台湾泥鳅春季养殖气泡病

春季气温开始回升,气候的不稳定会对台湾泥鳅养殖造成很大影响。下面介绍一下台湾泥鳅春季养殖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和处理方法。

一、寄生虫病

由于冬季的长期低温,藻类光合作用较弱,塘底有机质积累较多,为寄生虫的生长发育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随着春季的到来,气温开始回升,池塘内处于休眠状态的寄生虫虫卵开始萌发,处于低温时期的台湾泥鳅体质较弱,更容易感染寄生虫。台湾泥鳅感染的寄生虫主要有车轮虫、指环虫等,寄生虫对所寄生的部位及其附近组织和器官产生损伤,加上各种病原菌的感染,容易造成死亡。春季避免虫害的关键是要提前使用“福地安”、“底虫净”等改底、除臭,营造一个不适合寄生虫繁殖生长的水质环境,达到防虫、抑虫。

二、气泡病

冬春季节转换,天气时暖时寒,昼夜温差较大,容易造成水中溶氧含量或其他气体含量过饱和,从而发生气泡病,尤其在天气转晴升温,水温急剧变化的时候。气泡病多数发生在规格为每斤200-1000尾的泥鳅及鱼苗阶段,发生气泡病的池塘水浅、水色清爽,藻相单一。发生气泡病的泥鳅主要症状为“白嘴”、鳃出血、“烧尾”,体表有红点、脱粘。病鱼体弱,易在水面漂游。预防气泡病,关键在于加深水位,多开增氧机,特别在天气转晴的时候。定期使用“利苗多”、“利饵多”来促进藻类、浮游动物和有益菌的繁殖,平衡、稳定水体。

三、缺氧

泥鳅不怕缺氧是多数养殖户朋友的误区,任何水产养殖品种,在高密度的精养条件下,其实都容易缺氧,特别在春季“回南天”、“南撞北”等风向不定,闷热的恶劣天气下,更容易缺氧。因为缺氧引起死亡的泥鳅池塘,一般发病前会出现泥鳅靠边多,活力差,池塘水脏、泡沫多等现象。死亡的泥鳅一般无明显症状,体表完整,肚子微胀,肛门松开。预防缺氧应该多开增氧机,一旦出现泥鳅靠边或池塘泡沫较多时,使用“速解安”、“底加氧”或“氧速保”等产品增氧,缓解缺氧情况,减少损失。

水面泡沫多

泥鳅靠边

四、中后期水质恶化

中后期投喂量大,池塘污染加重,耗氧物质大量增加,物质循环开始因为长期的氧气供给不足而出现减慢或者受阻。池塘物质循环不畅直接导致大量分解的中间产物(氨氮、亚硝酸盐)积累,出现氨氮、亚硝酸盐升高。再加上春季阴晴不定,风向不定,容易造成池塘返底,致使氨氮、亚硝酸盐等水质指标升高。这时候发病的泥鳅会出现烂身、鳃部充血,掉鳞等。预防水质指标恶化应该在春季升温阶段,提前使用“福地安”、“底居安”、“底加氧”等预防池塘返底情况,缓解氨氮、亚硝酸盐升高所引起的中毒,降低死亡量。

------------

泥鳅寸苗的捕捞、转池的目的

1.围数、分塘,进入成鱼养殖管理需要

泥鳅水花苗经过一定时间的培育达到寸苗规格,这时会出现鱼塘水质、底质会出现老化,浮游生物等天然饵料缺乏,鱼苗数量和密度很难准确估算,饲料投喂量难以把握等情况。为了提高泥鳅的生长速度,设计合理养殖密度,方便成鱼的喂养和管理,笔者建议对鱼苗进行捕捞、围数、转池养殖。经过对比发现,泥鳅苗在转入重新培育优良水质的鱼塘后,又会出现新一轮的生长高峰期。同时,转池过程中可以有效清理泥鳅群体中的大型害虫和野杂鱼。

2.鱼苗销售需要

鱼苗销售需要捕捞、吊水、打包、运输。这里就不做过多阐述。

捕捞、转池前期准备工作

鱼苗捕捞前几天应检查鱼苗健康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杀虫灭菌处理。鱼苗捕捞前至少停料一天。若采用拉网捕捞的方式,拉网前2-3小时还应全池泼洒一次抗应激药物,如VC、多维、多糖等。同时应准备好吊水网箱或暂养池等,并保持水体的清洁度、较高的溶氧、合适的水温。为尽量减少鱼苗的伤害,应选用密眼、材质柔软的拉网或地笼捕鱼。

成鱼养殖场应提前做好清塘肥水工作,保持水位1米以上,水体透明度20-30cm。

吊水暂养

捕捞起来的泥鳅苗应及时转入网箱里吊水处理,使其排除鳃内泥沙、体内粪便、代谢粘液等。泥鳅属于底栖鱼类,生性胆小、怕光,在捕捞和吊水过程中会激烈乱窜,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消耗大量的体力和溶氧,情节严重的话会使鱼苗嘴唇上颌或尾部受伤。因此吊水期间应做好抗应激处理,同时注意增氧和换水。根据运输时间长短,吊水时间一般为2-10小时。吊水后需要清除网箱内的死亡或伤残鱼苗、害虫及野杂鱼。视鱼苗整齐度考虑是否需要过筛分级。最后就是打样、围数工作。

消毒、下池

泥鳅苗下池前2小时应全池泼洒抗应激药物,并开启鱼塘增氧机,以平衡水体上下层温度和溶氧。为防治鱼苗捕捞、搬运、吊水过程中出现的机械损伤和因应激反应产生的体表渗透性出血病及感染,鱼苗下池前需要做药浴消毒处理。药浴消毒应选用对鱼苗刺激性较小的药物,如聚维酮碘,高锰酸钾等。鱼苗药浴需要严格控制药液浓度和药浴时间,并做到随时观察,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捞出鱼苗,避免用药不当造成的鱼苗伤亡。广西网友啊坚试验过,用一定浓度的EM菌液,对泥鳅苗进行药浴后下池,也能取得外伤感染很好的恢复效果,EM药浴期间要求水质指标良好。若因特殊情况无法做到药浴后下池,则应在鱼苗下池后连续3天使用低剂量的消毒药液全池消毒。

鱼苗下池应尽量选择在鱼塘上风口开阔区域的深水处,应选择晴天上午或傍晚下池,避开高温、强光时段和阴雨天气下池。下池当天不用喂料,使其适应鱼塘水质环境。下池第二天开始少量投喂,并随时巡池观察鱼苗采食及活动情况。下池一周后进入正常喂养阶段。

(免责声明:本文为本网站出于传播养殖技术信息之目的进行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及立场。本文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

  • 台湾泥鳅养殖过程中的三个投喂注意事项

    台湾泥鳅养殖过程中的投喂环节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到泥鳅的生长速度、健康状况以及养殖效益。以下是关于台湾泥鳅投喂的三个重要注意事项的详细解读: 1. 饲料选择与投喂量控制 饲料选择:台湾泥鳅作为无胃鱼,其消化道较短,因此选择高质量、易消化的饲料至关重要。蛋白质含量在36%~38%的膨化饲料是理想的选择,因其水中稳定性好、消化吸收率高,且散失率低于硬颗粒料。 投喂量控制:投苗后应适量投饵,避免过量投喂导致的消化不良和肠……
  • 泥鳅养殖|台湾泥鳅日常养殖过程中的五个关键步骤

    一、池塘选择要领 养殖场要找就近水源,便于加水。池塘养殖泥鳅,池塘深约80~150cm,水深50~120cm,池底最好有15~20cm的淤泥,进出水口方便。为了方便鱼塘管理,池塘规格以2~10亩为宜。 二、池塘消毒及天然饵料培育 放养前2周,池塘的消毒很重要。池塘消毒可以将池塘内杂鱼、青蛙、蛇虫鼠蚁清除干净,使泥鳅生长有安全的空间。放养前2周,每用40公斤生石灰全池泼洒,目的是将池塘内杂鱼、青蛙、蛇虫鼠蚁清除干净,使泥鳅生长有安全的空间。3天后……
  • 泥鳅养殖|养殖户如何确保台湾泥鳅安全越冬

    台湾泥鳅生长快、周期短越来越多地吸引了一些养殖户尝试,但对其能否安全越冬表示了担忧。为此,笔者近期做了简单的试验,发现台湾泥鳅对水温的变化有不同程度的不适应性,为此我们的指导建议是: 1、在苗种引进中,对当年不能出售的小规格苗种,投放要慎重,在越冬前最好不要投放。 2、台湾泥鳅的投喂:在水温10℃以上均可摄食。水温在20℃以上时是催肥增膘的关键时期,应充分投喂;水温15℃以上,泥鳅摄食仍较旺盛,饲料投喂仍不可放松……
  • 泥鳅养殖|台湾泥鳅人工繁殖及池塘规模化养殖技术

    在分类学上,台湾泥鳅属鲤形目、鲤亚目、鳅科、台湾泥鳅属,是一种杂食性小型淡水鱼类,普遍分布在我国除青藏高原外的河川、沟渠、水田、池塘、湖泊及水库等水域中。为增加有效供给,发展台湾泥鳅规模化养殖显得尤为重要,现就台湾泥鳅人工繁殖及池塘规模化养殖技术作一简要介绍。 一、台湾泥鳅人工繁殖 1.亲鳅的选择与雌雄鉴别 人工繁殖用的亲鳅一般不宜长期蓄养,最好采集临近产卵期的天然台湾泥鳅经强化培育后用于人工繁殖,亲鳅采……
  • 台湾泥鳅养殖实用技术汇编

    台湾泥鳅简介 台湾泥鳅是大陆泥鳅与台湾本土泥鳅的杂交品种,肉质细嫩鲜美,深受人们喜爱。与普通泥鳅相比,台湾泥鳅在生长速度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从寸苗(3-5cm)养至成鱼(15尾/斤)只需3-4个月,因此,台湾泥鳅逐渐受到广东养殖户的青睐,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尤其在2013年种苗繁殖获得突破性进展后,2014年台湾泥鳅的养殖热情异常高涨。 一、台湾泥鳅的习性 1、底栖性 台湾泥鳅属于温水性底层鱼类,喜欢栖息在池塘四周的浅水区域,或是腐植质多……
  • 台湾泥鳅养殖池塘的建设要点

    因地形建塘 泥鳅养殖塘最好设计为东西走向的长方形。宽度30到40米,长度80到120米,鱼塘面积4到8亩,有利于光照,水质调控和投喂管理。鱼塘最高水位1.5-2米。大水面、深水体可以更好的给予泥鳅生活空间,增加鱼塘溶氧载体,便于提高产量,降低发病风险。 鱼塘进排水设计安装 进水口应高出水20公分,防止泥鳅进入进水管造成窒息死亡,也有利于进水时候取得部分增氧效果。鱼塘出水口可以设计成梯度分水层排水,方便根据需要自己控制排除表层水……
  • 台湾泥鳅健康养殖的日常管理的六个关键步骤

    台湾泥鳅是杂食性鱼类,饲料和肥料来源广。动物性饲料有蚕蛹、蚯蚓、螺蛳、河蚌、小鱼及动物内脏等;植物性饲料有米糠、麦麸、豆渣、豆饼以及其他农产品加工废弃物;还有水生的天然饵料,如水蚤、丝蚯蚓、小昆虫等。小规模养鳅,可在附近的大水面比如湖泊、水库、河沟捞取。 无论采用哪一种饲养方法饲养台湾泥鳅,都离不开日常管理工作。 一、投饵施肥 1.饵料和肥料的种类 台湾泥鳅是杂食性鱼类,饲料和肥料来源广。动物性饲料有蚕蛹、蚯……
  • 台湾泥鳅的生活习性和养殖技术要点

    一、台湾大泥鳅的基本习性 1.水温 适养水温15-30℃;随着水温上升生长加速;最适水温25-28℃(生长最快);休眠水温5℃以下或32℃以上(会钻泥进入休眠状态以抗避寒暑)。 2.食性 在天然环境中,摄食小型甲壳动物、浮游动物、丝蚯蚓、植物茎芽、杂草种子绿藻、碎屑、微生物;摄食常在夜间。在养殖条件下,能摄食各类食品工业的副产品以及人工配合饲料(浮性、沉性皆可,但必须适口);经驯食可白天摄食,摄食方式为轻啄吸入式。 3.习性 具有多重呼吸器官,鳃……
  • 网箱养殖台湾泥鳅的五个关键技术要点

    1、网箱材料、规格与设置 网箱原材料是用聚乙烯制成,绞丝网类型,网箱框架为竹竿搭制,直接固定于水中。网箱养鳅分为鳅种培育网箱和成鳅暂养网箱。鳅种培育网箱网目大小以苗种不能逃脱为准,箱体面积10~25平方米。成鳅暂养网箱网目为0.5~1cm,箱体面积约50平方米。箱体高度视养殖水体而定,一般使网箱上部高出水面40cm。台湾泥鳅不喜强光,网箱宜设置在湖边浅水处,箱底铺15~25cm厚的泥土。 2、选种与放养 网箱养鳅的苗种来源包括人工繁殖……
  • 台湾泥鳅养殖过程中常见的六种主要病害

    赤皮病此病由于捕捞、运输过程中碰伤鳅体,或因水质恶化而引起细菌侵入,诱发此病。病鳅的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白溃烂尤为明显,危害较严重。 防治方法:发现此病可按1立方米水体溶解20克呋喃奈斯水溶液,浸洗病鳅15分钟~20分钟;也可用占全池鳅鱼体重0.04%的呋喃奈斯拌饵投喂,连喂3天,疗效比较显著。 曲骨病病鳅背骨弯曲,因孵化时水温异常及缺乏维生素所致。 防治方法:孵化时保持适温,防止水温急剧变化,投……
  • 反季节养殖台湾泥鳅要谨防以下常见问题

    每年8-9月份是江门地区反季节泥鳅养殖投苗高峰,养殖2-3个月后,随着投喂量和密度的增大(此时冷空气迟迟不到),泥鳅养殖容易出现问题,以下是几个常见问题。 一、水质问题 1、水浓绿,蓝藻多 水色浓绿的池塘,藻相主要以螺旋藻、颤藻、微囊藻等蓝藻门藻类为主,主要是因为投喂不合理或者饲料质量差,利用率低,造成池塘富营养化引。蓝藻大量繁殖会释放大量的毒素,容易引起泥鳅“胀肚”。 2、中后期氨氮、亚硝酸盐等水质指标高 中后期投喂……
  • 台湾泥鳅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疾病防控及常见问题处方法

    台湾泥鳅具有成功率高、风险小、收益稳定,近几年在国内养殖风头比较高,特别在广东区域,据说有很多南美白对虾养殖户在养第一造南美白对虾不成功的情况下转而养台湾泥鳅获得了良好的收益。 今天跟大家讲讲台湾泥鳅在养殖过程中的病害防控的问题,主要包括3个大的问题:介绍台湾泥鳅的生态习性、台湾泥鳅常见疾病的防治、日常管理常见的问题,实际上是水质、饲料和病害预防的问题。 文/展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服务总监董庆华 中国水……
  • 高温期台湾泥鳅胀气肠炎病的防治

    台湾泥鳅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病害少,近几年养殖热情高涨,但也出现了种苗退化、病害等影响,严重制约了台湾泥鳅的养殖发展,文章介绍了目前台湾泥鳅的养殖现状,就管理对策以及病害防治方面对台湾泥鳅养殖管理提出相应对策,以提高台湾泥鳅养殖成活率。本文截取文中对台湾泥鳅胀气肠炎病的有关内容与大家分享: 胀气肠炎病 症状 泥鳅腹部鼓鼓,漂浮在水面,轻者泥鳅还可以游到水里,不久又浮到水面。严重的浮在水面不动,不久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