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殖网-智慧养殖新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水产 > 台湾泥鳅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疾病防控及常见问题处方法

台湾泥鳅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疾病防控及常见问题处方法

时间:2024-10-09    浏览:0次  标签:泥鳅养殖气泡病寄生虫病

台湾泥鳅具有成功率高、风险小、收益稳定,近几年在国内养殖风头比较高,特别在广东区域,据说有很多南美白对虾养殖户在养第一造南美白对虾不成功的情况下转而养台湾泥鳅获得了良好的收益。

今天跟大家讲讲台湾泥鳅在养殖过程中的病害防控的问题,主要包括3个大的问题:介绍台湾泥鳅的生态习性、台湾泥鳅常见疾病的防治、日常管理常见的问题,实际上是水质、饲料和病害预防的问题。

文/展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服务总监董庆华

中国水产频道周双艳整理

1、生态习性

外部形态:

台湾泥鳅,属鳅科。形体小,细长,体形圆,身短,皮下有小鳞片,颜色青黑,全身沾满了自身的粘液。前段略呈圆筒形,后部侧扁。

台湾泥鳅在养殖过程中并非很细小,最大的台湾泥鳅据说现在可以达到700g,作为良种用的泥鳅有时候可以达到800-900g。2017年11月份水产前沿主办、荆州展翔、岳阳展翔协办在全国有一个台湾泥鳅鳅王大赛,到时候看看今年最终获得冠军的台湾泥鳅有多大。

生活习性:

①底栖性:温水性底层鱼类,喜欢栖息在池塘四周的浅水区域,或是腐殖质多的淤泥表层,或在杂草多的地方活动。

②喜温性:适宜水温:15-30℃,最适水温:25-27℃,水温超过30℃、低于10℃摄食明显下降。

③耐低氧:耐低氧能力远胜于其它养殖鱼类,鳃、皮肤、肠道(特别是小肠)都能进行呼吸,池塘精养其它养殖鱼类因缺氧而发生死亡时,泥鳅仍能正常活动。

④善逃逸:善于逃跑。当池水涨满或池壁被水冲出缝隙时,泥鳅会在一夜之间全部逃光,或钻进池塘壁缝里,尤其是在水位上涨时会从进出水口逃走。

⑤食性:杂食性鱼类,常摄食水蚤、蚯蚓、水草以及底泥中的微小生物。泥鳅特别贪食。

台湾泥鳅是台湾淡水所林森庄先生(号称“台湾泥鳅之父”)引进到大陆,目前还未完全审定,它的原本产于大陆的大鳞副泥鳅,所以跟普通泥鳅的习性一样。

2、台湾泥鳅的常见疾病的防治

规模化养殖中,预防比治疗更重要。所谓的规模化,像目前华中地区、广东地区台湾泥鳅一般条件差的、养殖水产低的亩产也在3000斤以上,条件好的、养殖水平高的亩产可达到6000斤以上,那么这个就叫做规模化养殖。

规模化养殖,比如亩产3000斤,一旦发病,死亡率10%,每亩造成的损失就是300斤,这个损失量比较大,所以说一旦是使用饲料的规模化养殖塘,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预防的核心:

维护正常的免疫体系;在关键的时间节点刺激免疫系统,激发免疫系统活力。

实际上,治疗大鱼的整个过程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压制病症:例如细菌感染类的疾病首先使用抗生素进行压制,压制就是把体内、血液内、器官内的好的细胞、坏的细胞、好的细菌、坏的细菌统统压制在一个很低的生物量。

第二个阶段:依靠体内的免疫体系进行病症的修复,所以说平时维护整个的免疫体系,在关键的时间节点刺激免疫系统,继发免疫系统活力这是很重要的。比如,在台风来临时,预测台鳅会在连日阴雨的时间里发生应激,就需要在台风来临前的5-7天时间里,拌料口服酵母提取的多糖类物质,刺激免疫系统,激发免疫系统的活力,保障在台风来临后的时间段里体质健康。

此外,平时的水质管理、饲料投放的规范管理、增氧机的开启时间、饲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等提高免疫系统活力的产品等都是作为预防的管理手段。

台湾泥鳅病虫害分类:

①寄生虫病,台湾泥鳅的寄生虫病远远不止我们等会要描述的,它有很多,在规模化养殖中目前寄生虫病不多;

②水霉病

③白嘴白尾或白鳍病

④红颚、烂鳃

⑤苗红头或红点病

⑥黑鳃

⑦腐鳍烂身病

⑧肠炎病

⑨气泡病,

第②-⑨都是细菌性疾病或真菌性疾病,这一类的疾病死亡率特别高,死亡速度特别快,所以对细菌性疾病列得多一些。

寄生虫病:

台湾泥鳅的寄生虫病不多,特别是规模化的养殖鱼塘,因为基本上都是肥水(肥水条件下,浮游植物多,溶解氧充足,对底质的消解能力强,寄生虫的种群被遏制在较低的水平。),加上大家预防的意识比较高,所以得很怪的寄生虫病很少。

种类:大致有车轮虫、斜管虫、三代虫、指环虫等,还有台湾泥鳅经常发生的白点,因为是淡水鱼,也就是小瓜虫。

因为台湾泥鳅的养殖量比较大,养殖周期比较短,而小瓜虫往往是在初春时发生较多,规模化养殖一般秋冬时节都已经出塘了,所以得小瓜虫病的往往只有保种越冬的,数量较少,在此就没有列出来。

流行阶段:得了车轮虫、斜管虫、三代虫、指环虫等寄生虫的泥鳅有苗也有成鱼;

症状:一般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转。这有点跟一部分常规鱼类似。

防治方法:

这一类的疾病一般合并杀,合并治疗;

预防:

①在水花下塘第4天开始,使用杀车轮虫的药物对车轮虫进行遏制。

有些人问我,说在这个时候很难看到车轮虫,镜检很难,水花下塘,1公分多一点,你想把它抓到手里面,把鳃拨开都很难,怎么检查?

这个时候可以检查体表的黏液:直接刮取体表的黏液在显微镜下镜检。根据多年的经验,鱼苗死亡量很大的时候不用检查,直接杀,就是在水花下塘第4天开始就杀一次车轮虫,隔7天再用一次。基本上这两次就可以把台湾泥鳅水花下塘之后大约会得车轮虫的可能给遏制住了。

②每次在分苗前使用抗应激的药物(如维C)进行拉网抗应激的预防。

规模化养殖中很有经验的养殖户从水花开始用抗应激的药物进行拉网抗应激的预防。因为水花有鱼头,加上水花下塘的数量一般比较大,这样就需要对鱼苗进行分级,有的区域标苗时达到100万尾/亩,这样起码要分4次左右,分了之后的鱼,按不同的规格进行养成,剩下的鱼苗一定要在下次分苗之前拉网抗应激。

③在拉网之后大约第3天,等鱼苗恢复得差不多了以后,还要使用杀灭车轮虫的药物1次,这样就把寄生虫病预防到位了。

在苗期主要也就是车轮虫多一些,因为在放水花下塘的时候一般都会时肥水下塘,天然饵料比较充足,水质也比较肥,这个时候其它的虫,比如说指环虫得的可能性很小(指环虫一般在低温下多,而且指环虫的个体大,在鱼苗的鳃上寄生的可能性小)。

如何治疗:

①可使用“2%二硫氰基甲烷”每亩·米100-200ml全池泼洒。也可以少用点,根据水花的体质情况。

②有指环虫协同感染时,每亩·米使用“2%二硫氰基甲烷”100ml+“甲苯咪唑水悬剂”100ml。指环虫协同感染时起码要用2次药,需间隔3天重复用药一次。这个治疗方案对应斜管虫、三代虫都可以合并杀掉。

台湾泥鳅的细菌性疾病——水霉病

流行情况:主要发生在越冬和转运的过程中,主要发生在隔年的成鳅,隔年的成鳅在越冬之后由于转运受伤,加上水温偏低,导致水霉菌丝在伤口处增生,严重时伤口处如棉花团状大小。

有时候繁殖的鱼卵也会有水霉感染。主要是因为成鳅本身有水霉感染,加上有时候繁殖的时间提早,水温偏低,这时候繁出来的鱼卵也会有,这批鱼卵基本上就完了。

预防:

①转塘后第2天,使用“增效矾”按每亩·米100-150克泼洒1次。

②第4、5天,使用中药提取物的“五倍子水溶液”按每亩·米50ml全池泼洒。一般用这种方法预防的话得水霉的可能性就不大了,保证水的肥度更重要。保证水的肥度之后像这种药物使用的可能性都不高了。

治疗:

①“五倍子水溶液”按每亩·米100ml全池泼洒,连用2天。五倍子具有杀真菌的作用

②更严重的情况:用复合药协同增效:每亩·米“五倍子水溶液”100ml+“硫醚沙星溶液”100ml全池泼洒,连用2天。硫醚沙星具有一定的杀真菌和霉菌的作用。

注意:使用之后还要增肥,因为当你发现了水霉病,基本上鱼塘的透明度应该在30公分以上了,预防或者治疗之后要学会使用一些速度比较快的肥料,对池水进行快速增肥,否则在持续低温的情况虾,在15-20天左右水霉病会再次复发,这是水霉病的特点。

白嘴白尾或白鳍病:

发病阶段:白嘴白尾或白鳍病主要发生在苗期,

发病特征:初期病鳅从吻到眼前哪一段为乳白色,鳅苗尾柄部位灰白,重症时蔓延至背鳍根部及背鳍后面的全部体表,由灰白色变为乳白色,鳅苗在水体里面的特点是:头朝下,尾朝上,垂直于水面挣扎,严重者尾鳍部分或全部烂掉,死亡得很快,且死亡率高。

流行季节:5~7月,大家都知道5-7月份是华南和华中地区夏花在寸苗或者2寸的时时段,主要是原生动物侵害寄生时,有些时候跟车轮虫协同感染发生。主要表现在夏花分塘前后。

死亡率:达30%~50%,这样话的标苗就算彻底失败了。

预防:

①定期泼洒“聚维酮碘”,按照亩·米200克(毫升)全池泼洒;同时内服“酵母提取多糖和谷胱甘肽”,提高免疫能力。酵母提取多糖和谷胱甘肽是免疫增强的光谱刺激剂,内服了之后会刺激鱼体的免疫系统,提高泥鳅的应答能力。

②定期投洒“含有芽孢的活菌改底制剂”,这种情况一般建议使用含有芽孢的颗粒剂,可以直接沉降到水底,对水底进行环境改良和占位,避免有害物质增生引发病症。

占位:在池底的表面,特别是在活性植物的表面有时候有一些带有电荷的位点,有时候这个位点是被杂菌占据了它就会在那里繁殖,所谓的占位是指先用聚维酮碘杀掉了杂菌之后再将含有高浓度的枯草芽孢菌的活菌投下去,让枯草芽孢杆菌在表面植物或者池塘底泥的表面进行占位,从而遏制其它有害菌的繁殖。芽孢可以对池底大分子有机物包括氨氮进行利用。

治疗:

特别注意:若有虫,先杀虫。根据经验,这个时候车轮虫伴生的可能性很大。镜检如果发现有虫,那一定要先杀虫。按照上面的杀寄生虫的方法先杀虫,杀了之后按照下面的方法进行杀菌。有2套方案:

方案1:

①全池泼洒“聚维酮碘”对水体进行消毒;

②使用“高含量过硫酸氢钾”对底部进行改良;

③内服“氟苯尼考粉+保肝类产品+三黄散”,连用3天;

④第4天开始内服“天然抗菌物质+多维”,3天。

天然抗菌物质有很多,比如说抗菌肽、有些植物的抗凝物质,大家找到哪一种就用哪一种。

第1套方案大概需要6-7天。

方案2:

①全池泼洒“戊二醛苯扎溴铵溶液”溶液对水体进行消毒;

②使用“过硫酸氢钾”对底部进行改良。

③上面我们用了氟苯尼考,这里就可以用“恩诺沙星粉”+免疫多糖类制剂”,内服连用3天。可以轮换用药,就像外用消毒剂一样,第1个方案用了聚维酮碘,第2个方案用戊二醛苯扎溴铵,这是轮换使用,降低细菌对消毒剂的抗性。免疫多糖类制剂也可以换,因为保肝类物质有很多,免疫多糖类物质主要是酵母里面提取的高浓度的免疫多糖,高浓度的免疫多糖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有直接的治疗作用。

红颚、烂鳃

流行情况:在苗期和成鱼期都会发生,往往有时候也有车轮虫或其它寄生虫感染,这时候伴生车轮虫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主要是其它的虫,持续死亡。多次治疗治不好,累计死亡量很大。往往2个星期左右就死得差不多了。

镜检若有虫的话要先杀虫,是车轮虫还是其它的虫都行,但是一定要杀虫,杀完虫之后再来杀菌。

治疗方法:

外用:

每亩·米水用200克“过硫酸氢钾”颗粒全池投撒,鱼窝处重点投撒,连用2天。主要是遏制传染源。

内服:

这是治本的药,同时内服“氟苯尼考粉”+“多维”+“亚硫酸氢钠甲萘昆粉”+“免疫多糖制剂”连用5-7天。亚硫酸氢钠甲萘昆粉就是我们平常说的K3.可以止血,这个时候可能会有内出血。

泥鳅苗红头或红点病

跟黄颡鱼的红头类似。

流行情况:水温达到24℃以上发生较多,体内有寄生虫先行感染,然后其它有害菌趁机而入,溶血类细菌会导致表皮皮下出血。

流行特点:感染速度较快,短期内死亡量会很大。有时候一开始出现不太容易注意,等到发生了以后死亡量很大。

推荐的治疗方法:

①傍晚,每亩·米水用300-500ml“聚维酮碘”溶液全池泼洒,这个用量比一般的用量大,为什么要用这么大的用量,而且是要在傍晚呢?它对有一些潜在的寄生虫也有一定的杀灭作用,所以这个时候要用这么个量,连用2天。

②每亩·米水用200克“恩诺沙星粉”化水全池泼洒。恩诺沙星粉浓度比较高,如果大家能够买到浓度更高的恩诺沙星粉的话就尽量用浓度高的,用10%的可能不行;

③同时,内服“免疫多糖+多维”连续5天。免疫多糖大家都知道就是刺激免疫力和提高免疫力,多维也是,多维可能对因为鱼体长快了,体内的必须类维生素储存不足,导致免疫能力不足。因此口服多维对维生素缺失有弥补作用。

特别注意:如果有虫要先杀虫。有时候怕大家不知道,所以在推荐用量的时候,聚维酮碘用300-500ml,实际上在这里隐含了有些虫可以用它杀死。

黑鳃

多为霉菌感染,导致鳃呼吸不足,大家都知道泥鳅会用表皮和肠道呼吸,鳃呼吸就会连累到肠道呼吸,作为规模化养殖的话肠道里面经常充满了饲料内容物,这个时候再用肠道来呼吸的话,就加重肠道的整体负担。

黑鳃在这个地方是霉菌感染,还有鳃丝缺损导致的黑鳃,台湾泥鳅主要是在池塘的底部活动,有时候在污泥中栖息,鳃缺损了之后,呼吸的时候,池塘底部的污泥会吸附在鳃上导致另外一种黑鳃。这是两种情况。这里主要讲霉菌感染。大家可以从表皮细胞),根据乳酸菌类的产品看菌含量如何,按每瓶拌饲料2-3袋的剂量使用(或按每瓶拌饲料6-8袋的剂量,这种产品时纯天然的,可以每天使用);或者轮换使用“免疫多糖制剂和保肝制剂”。

治疗:

“恩诺沙星粉”或“氟苯尼考粉”+“维生素C钠粉”+“多维”,连续口服5-7天。

气泡病:

流行情况:基本上在苗期发生得比较多。得了肠炎可能有嗜气单胞菌在肠道里面产气,一般是成鳅或者夏花以上了,肚子会鼓胀很厉害,跟这个有一定的区别,这里所说的气泡病主要指苗期。

发病特征:肠道充满气体,腹部膨胀失去游泳能力,有时仰泳水面,严重死亡,夏季频发。

第一种气泡病:

发病原因:第一主要是缺氧,吞食空气;第二水中溶氧过饱和时,有气泡也会直接吞,采食时误食。

治疗方法:

1、水瘦缺氧的情况下:适量加注新水,同时使用生物肥类培藻;培藻之后水里面的溶解氧含量丰富了之后就不会这样了

2、水过肥的时候也会得气泡病,就是说水中溶氧过饱和,也会误食气泡:加注新水或者食盐化水全池泼洒。每亩用食盐3-5千克。

第二种气泡病:

发病原因:

水中浮游植物多,在强烈光照条件下,植物光合作用产生大量氧气,引起水中溶氧量过分饱和。水中氮氧分压达到平衡时使气体渗透进血液或吸附在身体体表,导致台湾泥鳅游动时失去平衡,长时间体力耗尽而死亡。这不是吞下去的,这有可能在体表黏附的。

处理方法:

1、适量加注新水排除老水;

2、“聚丙烯酰胺”全池泼洒,3-4小时后用“芽孢杆菌颗粒”或“EM菌类”等调节、分解老化藻类,增加水体透明度;这个时候有些条件下还要补磷;

3、在台湾泥鳅开口吃粉料时,要先杀灭水里浮游动物。

这9类基本上把导致台湾泥鳅重症病症、损失量比较大的都列举到了,也有可能还有其它的,包括刚才提到小瓜虫等等,在这里面没有过多的描述。

水质改良与修复

水花下塘前的水质处理与天然开口饵料培育

①在水花下塘前的水质处理,一定要有天然的开口饵料培育。

除常规的除野、除杂,打底肥以外,为提高水花下塘的成活率,需要充足的初孵浮游动物数量。

②水花下塘前3天,按每亩·米使用生物肥200-300克1次,

③水花下塘前1天,按每亩·米5-10L使用培育轮虫类物质每亩·米500-1000克,加强培育幼小轮虫。

④水花下塘后,每天使用“生物肥”1次,每亩·米5L,根据投放的水花数量以及观察浮游动物的量来酌情增减用量。

注:水花下塘30天内均应使用“生物肥”培育初孵浮游动物,开粉料后可适当减少用量。

底质改良:

①3-4月份,一般每隔7天左右,使用“过硫酸氢钾”1次,②5月份,或水温上升到20度以上,每7天使用“芽孢”1次。

发生病毒性或细菌性鱼病:

治疗前,需要先使用“过硫酸氢钾”对底质进行改良,治疗结束后,使用“过硫酸氢钾”维护1次,次日,即可使用“芽孢”对底质进行有益菌的占位、环境修复。

台湾泥鳅“抱团”情况处理:

在黄颡鱼苗期里面也见过抱团,台湾泥鳅的抱团比较明显,养殖户可能会吓着,觉得很意外,在抱团发生时,可以使用“聚丙烯酰胺”对潜在的不利因素(水质不好或者外在有毒素)进行可能的消除,

使用“过硫酸氢钾”对底部进行一定的清理,并提高水体中的氧化还原电位,对抱团产生的结缔组织碎屑或脱落的寄生虫进行清除。

浑水:

台湾泥鳅经常发生浑水的现象,由于台湾泥鳅喜欢钻泥,喜欢在底部活动,即使对浑水进行改良,它也会很快恢复到浑水的状况,所以很难使用常规的改良方法。

这个时候可以使用专利产品“碧水康施药器”,加上“生态灶”产品,在水面的真光层营造水质处理活性点,不仅可以缓解长期浑水带来的潜在危险,而且可以控制后期可能发生的蓝藻爆发。

即使浑水有反复,因为施药器是浮在水面上,在真光层里面,活性处理单元形成了生态灶,不受浑水的影响,反过来还会对浑水有絮凝作用。

蓝藻:

台湾泥鳅由于产量大,特别在广东亩产达到6000斤以上之后残留的氨氮会很多,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蓝藻的发生。在它发生之前一定要控制住,否则一旦发生了之后什么杀藻的产品都会有一定的副作用,这个大家一定要注意。

①浑水:开始在水面的真光层使用“碧水康施药器”及配套产品营造水质处理活性点,打破蓝藻形成的条件,促进有益藻类生长并占据优势地位。

②已发生蓝藻,先使用杀灭蓝藻的制剂对1/3的水面进行蓝藻杀灭,再使用“聚合氯化铝”全池泼洒,重点区域在杀藻的地方,第二天再补磷和芽孢杆菌。

日常管理常见问题——常见不良水质处理

青苔水:

在台湾泥鳅的养殖过程中发生得很少,一旦发生了青苔水,包括水霉、小瓜虫就不可避免了,所以这个一定要遏制它的发生。

处理方法:

第1天:“杀灭青苔物质”+“硫酸铜”全池泼洒(不太建议);或者直接使用“杀灭青苔颗粒制剂”颗粒在青苔发生区域投撒(这样带来的副作用要小一些)。

第2天:用“腐殖酸钠”全池泼洒;

第3天:用“生物肥”全池泼洒培藻。

白浊水(浮游动物过多导致)

导致浮游植物缺乏,含氧量下降,浮游植物上下活动,也会泛起泥浆,导致水成白浊状态。

处理方法:

第1天:全池泼洒“浮游动物控制剂”;

第2天:全池泼洒“过硫酸氢钾”;

第3天:全池泼洒“生物肥”。

红褐色水

原因:藻类死亡

处理方法:

第1天,全池泼洒有机酸,同时加注新水;

第2天,全池泼洒“过硫酸氢钾”。

第3天,全池泼洒“生物肥”。

蓝绿水:就是蓝藻发生的前期

原因:水体中氨氮积累;氮、磷比例失衡。

处理方法:

①适量换注新水;

第1天:

上午全池泼洒“有机酸”,

下午全池泼洒“过硫酸氢钾+腐殖酸钠”;

第2天:

补磷和芽孢杆菌。

(免责声明:本文为本网站出于传播养殖技术信息之目的进行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及立场。本文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

  • 泥鳅养殖|人工泥鳅苗放养时需要留意的五个事项

    人工泥鳅苗放养时确实需要留意多个事项,以下是五个关键方面的详细说明: 一、泥鳅苗下塘前处置 温差控制:如用塑料充氧袋装运而来的泥鳅苗,在放养时需注意袋内、袋外温差不能大于3℃,否则会因温度剧变而导致泥鳅苗死亡。 温度适应:为确保泥鳅苗适应新环境的水温,可先按次序将装苗袋漂浮于放苗的水体,约20分钟后袋内外水体温度接近时,再向袋内灌池水,让苗自行从袋中游出。 二、“饱苗”放养 暂养与喂食:在放养前,将泥鳅苗暂养……
  • 泥鳅养殖常见病白尾病如何防治

    泥鳅养殖中常见的白尾病,其病原体为白皮假单胞菌,这种细菌广泛存在于淡水水体中。白尾病对泥鳅养殖构成了严重威胁,特别是在夏花分塘前后,由于车轮虫等原生动物的侵害寄生,导致鳅体受伤,进而容易感染白尾病,且死亡率可高达30%~50%。 针对泥鳅白尾病的防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药物治疗: 使用“三黄散”加入25倍量的0.3%氨水浸泡,连汁带渣全池泼洒,使水体浓度为3毫克/升。 将漂白粉(有效氯30%)溶于水,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1毫克……
  • 台湾泥鳅养殖过程中的三个投喂注意事项

    台湾泥鳅养殖过程中的投喂环节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到泥鳅的生长速度、健康状况以及养殖效益。以下是关于台湾泥鳅投喂的三个重要注意事项的详细解读: 1. 饲料选择与投喂量控制 饲料选择:台湾泥鳅作为无胃鱼,其消化道较短,因此选择高质量、易消化的饲料至关重要。蛋白质含量在36%~38%的膨化饲料是理想的选择,因其水中稳定性好、消化吸收率高,且散失率低于硬颗粒料。 投喂量控制:投苗后应适量投饵,避免过量投喂导致的消化不良和肠……
  • 泥鳅养殖|冬季气温下降泥鳅养殖户如何把握好暂养技术

    冬季气温下降时,泥鳅养殖户要把握好暂养技术,以确保泥鳅安全过冬并保持良好的品质。以下是根据提供的资料整理的详细暂养技术指南: 一、池塘条件 室外池塘: 若计划将泥鳅暂养至春季销售,可选择室外池塘。 池塘面积建议为9~11亩,池深应达到1.2米左右。 池底软泥厚度保持20厘米,以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 池埂需坚固,以防止漏水或泥鳅逃逸。 室内池塘: 若计划在冬季销售泥鳅,则应选择室内池塘,如塑料大棚内或房屋内。 池塘面积可根……
  • 泥鳅塘水质变清难肥水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在泥鳅养殖过程中,池塘水质突然变清且难以肥水是一个常见的问题。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 原因分析 长期不换水或换水量过少: 水质过于浓厚,池塘底质发生板结,导致池水突然变清,且容易长出大量青苔。 消毒剂长期大量使用: 养殖户为了治疗泥鳅疾病,连续大剂量使用各种消毒剂,严重破坏了水环境的平衡,抑制了有益藻类的繁殖和微生物的生长。 连续阴雨天: 池塘内水质光照严重不足,藻类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从而发生……
  • 泥鳅养殖常见病病毒性失血症的防治方法

    针对泥鳅养殖中常见的病毒性失血症,提供了详细的症状描述、形成原因以及治疗方案。以下是对这些内容的归纳和整理: 一、症状 病鱼整个机体呈灰白色,鳃发白。 解剖其内脏器官及肠道,发现无血色。 病鱼漫游,没有活力。 二、形成原因 由呼肠弧病毒引起,病毒代谢产生内毒素、溶血素,导致鱼患败血症、毒血症,进而造成出血。 流行季节主要在6月至9月,水温在25℃以上。 养殖水体中放养泥鳅的密度过大,饲养水水质恶化,水中溶氧量降低,……
  • 泥鳅养殖|高温季节泥鳅养殖技术要点

    在高温季节养殖泥鳅,确实需要特别关注水质、饲料投喂、疾病防控等方面,以确保泥鳅的健康生长。根据赣榆县海洋渔业技术指导站于家华的经验分享,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技术要点: 一、饲料投喂管理 投喂时间:高温时每天只投喂两次,即早上和晚上各一次,避免在中午高温时段投喂,以减少泥鳅因水温过高而出现的烫伤脱粘现象。 饲料添加:投喂饲料时,可适量添加板兰根、多维多矿、免疫多糖和铁粉等,连续饲喂5~7天,以调肝护胆、增加泥鳅……
  • 夏季雷雨季节泥鳅养殖户如何防治出血病

    夏季雷雨季节,由于气候急剧变化,泥鳅养殖中出血病的发病率可能会上升。为了有效防治泥鳅出血病,养殖户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了解出血病发病机理 泥鳅出血病主要由细菌感染、应激等因素导致,表现为体表或内脏出血。该病在夏季高温环境下尤为常见,且发病后迅速扩散和传播。因此,养殖户需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和水质状况,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二、预防措施 改善水质: 定期换水,保持水质清新。排换部分地层水,不超过总水体的1/3.换……
  • 泥鳅养殖过程中七种常见疾病介绍

    在泥鳅养殖过程中,确实会遇到多种常见病,这些疾病不仅影响泥鳅的生长,还可能导致大量死亡,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以下是泥鳅养殖过程中七种常见疾病的详细介绍: 赤鳍病 病因:由短杆菌感染所致,常因池水恶化、营养不当及鱼体受伤而诱发。 症状:病鳅的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白腐烂,严重时死亡率可达80%以上。 防治方法:使用磺胺嘧啶溶解后药浴20分钟左右,或用磺胺嘧啶拌入饵料连喂三天。也可用1×10^……
  • 泥鳅养殖常见病肠炎病如何防治

    泥鳅养殖中的肠炎病是一种常见病,主要由点状气单胞菌感染引起。以下是对该病的详细解析及防治建议: 一、症状与危害 病鳅表现为行动缓慢,停止摄食,鳅体发乌变青,头部显得特别,腹部出现红斑。同时,肠管充血发炎,肠道呈紫红色,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者腹部有血和黄色黏液流出,重者发紫,很快死亡。该病在水温20℃以上易流行,且常与烂鳃病、赤皮病并发,对泥鳅养殖造成较大危害。 二、防治方法 饲料管理 投喂优质饲料:确保饲料……
  • 泥鳅养殖|台湾泥鳅日常养殖过程中的五个关键步骤

    一、池塘选择要领 养殖场要找就近水源,便于加水。池塘养殖泥鳅,池塘深约80~150cm,水深50~120cm,池底最好有15~20cm的淤泥,进出水口方便。为了方便鱼塘管理,池塘规格以2~10亩为宜。 二、池塘消毒及天然饵料培育 放养前2周,池塘的消毒很重要。池塘消毒可以将池塘内杂鱼、青蛙、蛇虫鼠蚁清除干净,使泥鳅生长有安全的空间。放养前2周,每用40公斤生石灰全池泼洒,目的是将池塘内杂鱼、青蛙、蛇虫鼠蚁清除干净,使泥鳅生长有安全的空间。3天后……
  • 夏季高温季节泥鳅养殖户要注意防范赤鳍病的发生

    夏季高温季节,泥鳅养殖池塘的水质容易恶化,赤鳍病作为一种常见的细菌性疾病,在此阶段尤其需要防范。以下是对赤鳍病的详细解析及防治建议: 一、病原病因 赤鳍病主要由短杆菌感染引起,其发病与水质恶化密切相关。夏季水温升高,泥鳅养殖池塘中的有机物分解加速,易导致水质恶化,从而为细菌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病症和病理变化 病鱼体表或鳍部表皮剥落,呈现灰白色,肛门部位发红。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鱼的腹部和体侧会出现红斑……
  • 泥鳅养殖|七八月份高温季节泥鳅养殖的五个注意事项

    七八月份高温季节泥鳅养殖的五个注意事项如下: 一、降暑降温 适宜水温:泥鳅最适合生长繁殖的水温为21~28℃。 降温措施: 在池子四周种植南瓜、丝瓜、葡萄等攀援植物,或用稻草搭棚遮阳。 在鳅池水面投入适量浮水植物,如水葫芦、水浮莲、浮萍等(但面积不能超过池子1/3)。 盛夏时将池子水位加至25~30厘米,并采取更换池内表层水来平衡池水温度。 有条件的可采用整日微流水的方法降温。 二、饵料质量 饵料选择:饵料必须新鲜,避免投喂变质、……
  • 泥鳅养殖常见病红鳍病防治技术

    泥鳅养殖中的红鳍病,又称赤鳍病、腐鳍病、烂鳍病,是一种由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引起的常见细菌性疾病。以下是对该病的详细防治技术介绍: 一、病原体与感染途径 病原体:嗜水气单胞菌,革兰阴性菌,菌体短小,有运动力。 感染途径:主要通过鳅体受伤部位感染,如捕捞、运输或养殖过程中的机械性损伤。 二、病症与流行情况 病症: 初期:病泥鳅的鳍条及体表部分皮肤剥落,呈灰白色,肛门红肿。 中期:腹部及体侧皮肤充血发炎,……
  • 泥鳅养殖常见病红环自身病如何防治

    泥鳅养殖中的红环自身病是一种常见病害,其病症明显且对泥鳅的健康构成威胁。以下是对红环自身病的详细防治方法: 一、病症与病因 病症表现为病鳅体表及各鳍条呈灰白色,并出现红色环纹。随着病情的加重,患处可能发生溃疡,病鱼食欲不振,游动缓慢。该病通常因泥鳅捕捉后长时间处于流水暂养状态而发生,病原体目前尚不完全明确。 二、防治方法 改善养殖环境: 将泥鳅从流水池转入池塘养殖,以减少因长时间流水暂养而引发的病害。 药物……
  • 泥鳅养殖常见病烂鳍病如何防治

    泥鳅养殖中的烂鳍病是一种由短杆菌引起的细菌性鱼病,其症状明显且对泥鳅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以下是对烂鳍病的详细防治方法: 一、病原与症状 烂鳍病的病原体为短杆菌。初期症状表现为鳍条基部充血,鳍条附近的皮膜腐烂,背鳍附近表皮脱落明显,呈灰白色。随着病情的加重,鳍条可能脱落,肌肉外露并红肿,腹部和体侧出现红斑并逐渐变为深红色。同时,肠管可能糜烂,泥鳅停止摄食,最终衰弱致死。 二、流行情况 烂鳍病在夏季易流行,这……
  • 泥鳅养殖|从五个方面对比野生泥鳅苗和人工繁殖泥鳅苗

    以下是从五个方面对野生泥鳅苗和人工繁殖泥鳅苗的对比: 1. 成活率 野生泥鳅苗:成活率一般在45%-60%,最高不超过80%。由于捕捞、暂养、筛选和运输过程中的各种因素,野生泥鳅苗容易受到伤害,导致成活率偏低。 人工繁殖泥鳅苗:成活率一般在80%左右,好的可达90%甚至95%。人工繁殖的泥鳅苗在孵化、培育过程中得到了更好的照顾,因此成活率更高。 2. 健康状况 野生泥鳅苗:由于捕捞、暂养和运输过程中的伤害,野生泥鳅苗的体质往往较弱,容易发……
  • 泥鳅养殖|泥鳅苗种培育技术关键点分享

    泥鳅属鲤形目、鳅科、花鳅亚科、泥鳅属,被誉为“水中人参”。其味道鲜美,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市场上十分畅销,是我国外贸出口创汇的重要水产品之一。以其具有的疾病虫害少、繁殖能力强、成活率高等养殖优势,已逐渐成为当前重要的养殖品种。加之由于自然资源日趋减少,市场需求量日趋增大,具有广阔的养殖前景。今年,我们对泥鳅的养殖技术及苗种培育技术进行了探索,现将泥鳅养殖环节的苗种培育技术与养殖从业者作个交流和探讨。……
  • 泥鳅养殖户如何选择与投喂饲料?

    泥鳅又名鳅,属于鲤形目鲤亚科,杂食性鱼类,适宜在15-30℃水温生长,广泛分布在我国南方各地河流、湖泊、池塘等水域中,有钻泥的习性。因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有补益气血、滋阴温肾之功效,故有“水中人参”之称。 泥鳅不仅能用鳃和皮肤呼吸,还具有特殊的肠呼吸功能,在水中溶氧低时,可以跃出水面,或垂直上升到水面,用口直接吞入空气,而由肠壁辅助呼吸,当它转头缓缓下潜时,废气则由肛门排出。所以其耐低溶氧能力强,在池塘精……
  • 泥鳅养殖|泥鳅池塘内悬浮物应该怎么处理呢

    最近走访不少泥鳅养殖户,发现养殖塘内的水体中漂浮着大量悬浮物,看似泥鳅发生肠炎时所排出的粪便,但仔细查看比肠炎粪便大许多。经过显微镜下观察,确定悬浮物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一是由于投饵量把握不好,大量投饵,泥鳅贪食胀气引起部分肠炎,产生了蚯蚓状肠炎粪便。 二是由于塘内的水质过肥,藻类和其它生物发生了大量死亡,分解产生了粘膜。 三是泥鳅残饵中的油脂也是以油膜样漂浮在水面上。 四是部分养殖户平时换水很少,泥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