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种放养是鳝鱼养殖生产中的重要一环。要搞好鳝鱼的人工养殖,就应坚持多种渠道解决苗种的来源,采取科学的饲养方法,获取好的产量和较佳的经济效益。
(1)苗种的来源。
目前鳝鱼的来源主要靠采捕或购买天然幼鳝。春天,气温回升是捕捉鳝种的**好季节,其他季节可利用黄鳝夜间觅食的习性来捕捉。捕苗方法以鳝笼诱捕和手捉为好。
此外,捞取黄鳝受精卵,进行人工卵化,培育黄鳝苗,也是一个好办法。
(2)苗种的质量。
体质健壮,无病无伤的可作为苗种。那些用钩捕受伤的,放养后成活率低,即使不死,生长也相当缓慢。因此,一般不宜选用。在捕捉鳝鱼种苗时,不要用铁丝钩伤鳝鱼。如在市场上购买,则不能买用糖精、火汤喂过的鳝苗。
(3)苗种规格。
苗种规格一般以每千克20-40 尾为宜。这种规格的苗种整齐,生活力强,放养后成活率高,增重快,产量高。鳝种规格过小,摄食能力差,增重不快,当年不能收益。放养的苗种要注意规格整齐,大小要尽可以能一致,不能悬殊太大,不同规格的苗种**好能分池分能饲养,以免争食和互相残杀,影响生长和成活率。
黄鳝和品种很多,大体上可分为黄、白、青、赤、黑几种,其中生命力**强的是青、黄两种,脊侧和劲部黄色的也为优良为了确保养殖产量高效益,在发展黄鳝养殖生产上要逐步做到选优去劣,培育和使用优良品种。
(4)放养时间和放养密度。
放养时间要早,以早春头批捕捉的黄鳝苗种放养为佳。黄鳝经越冬后,体内营养仅能维护生命,开春后,需大量摄食,食量大且食性广。因此,要尽量提早放苗,便于驯化,提早开食,延长生长期。
放养密度因鳝池大小,饵料来源,苗种规格以及饲养管理等不同而异。人工养殖黄鳝,放养密度可稍大些,每平方米放养体重25 克的幼鳝100-150 尾,即每平方米放养幼鳝2.5-4 公斤。放养的规格较大,密度可相应减少。反之,则可相应地增加。如饵料充足,也可多放些。家庭养殖一般每平方米放养量以2.5 公斤为好,池中可搭配放养一些泥鳅
上一篇:泥鳅“无症状”大量死亡处理方案 下一篇:无土泥鳅养殖技术之小瓜虫病防治技术
相关文章
-
在高温季节养殖泥鳅,确实需要特别关注水质、饲料投喂、疾病防控等方面,以确保泥鳅的健康生长。根据赣榆县海洋渔业技术指导站于家华的经验分享,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技术要点: 一、饲料投喂管理 投喂时间:高温时每天只投喂两次,即早上和晚上各一次,避免在中午高温时段投喂,以减少泥鳅因水温过高而出现的烫伤脱粘现象。 饲料添加:投喂饲料时,可适量添加板兰根、多维多矿、免疫多糖和铁粉等,连续饲喂5~7天,以调肝护胆、增加泥鳅……
-
在分类学上,台湾泥鳅属鲤形目、鲤亚目、鳅科、台湾泥鳅属,是一种杂食性小型淡水鱼类,普遍分布在我国除青藏高原外的河川、沟渠、水田、池塘、湖泊及水库等水域中。为增加有效供给,发展台湾泥鳅规模化养殖显得尤为重要,现就台湾泥鳅人工繁殖及池塘规模化养殖技术作一简要介绍。 一、台湾泥鳅人工繁殖 1.亲鳅的选择与雌雄鉴别 人工繁殖用的亲鳅一般不宜长期蓄养,最好采集临近产卵期的天然台湾泥鳅经强化培育后用于人工繁殖,亲鳅采……
-
常见泥鳅养殖病害的防治和敌害处理方法 | 无土养黄鳝管理方便产量高
泥鳅养殖过程中,一旦发现病害,要及时采取防治措施进行处理,避免产生较大的养殖损失,常见的病害有水霉病、赤皮病、打印病、寄生虫病及其它生物敌害等。主要防治方法如下: 水霉病:病鳅体表附着白色或类白色棉絮状物,食欲减退,鱼体消瘦,游动缓慢,在初春水温较低、鱼体受伤时较易发生此病。防治方法:1、捕捉、运输泥鳅时,小心操作,避免鱼体受伤感染;2、鱼体感染此病时,用3%的食盐水溶液浸洗病鱼5~10min,对发病鱼池用4%的食盐…… -
一、台湾大泥鳅的基本习性 1.水温 适养水温15-30℃;随着水温上升生长加速;最适水温25-28℃(生长最快);休眠水温5℃以下或32℃以上(会钻泥进入休眠状态以抗避寒暑)。 2.食性 在天然环境中,摄食小型甲壳动物、浮游动物、丝蚯蚓、植物茎芽、杂草种子绿藻、碎屑、微生物;摄食常在夜间。在养殖条件下,能摄食各类食品工业的副产品以及人工配合饲料(浮性、沉性皆可,但必须适口);经驯食可白天摄食,摄食方式为轻啄吸入式。 3.习性 具有多重呼吸器官,鳃……
-
淡水白鲳为食用及观赏鱼。其肉质鲜美、食性杂、生长快、抗病力强、耐低氧、易捕捞,可单养也可混养。 一、生活习性 淡水的鲳栖息在中、下水层,具集群性,能耐每升0.48毫克低氧;适宜pH值6.2~7.5.生长温度为21℃~32℃,**适生长温度是28℃~30℃。不耐低温,夏花鱼种饲养水温必须在17℃以上,杂食性。 二、人工繁殖 长江流域一般10月中下旬进行亲鱼培育。选水质良好、排灌方便、有余热水处建亲鱼培育池。室外池1000~1500平方米为宜,水深1.5~2米……
-
泥鳅、黄鳝养殖中常用药物的使用方法,应遵循国家规定的《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5071-2002)。 1.氧化钙(生石灰) 用途:用于改善池塘环境,清除敌害生物及预防部分细菌性鱼病。 用法与用量:带水清塘:200~250毫克/升,全池泼洒:20毫克/升。 注意事项:不能与漂白粉、有机氧、重金属盐、有机结合物混用。 2.漂白粉 用途:用于清塘、改善池塘环境及防治细菌性皮肤病、烂鳃病、出血病。 用法与用量:带水清塘:20毫克/升,全池泼洒:1.0~1.5毫克/升。……
-
一、仿生态养殖概要 1、池塘条件 选择海水围塘,面积3--6公顷,呈长方形,水深2——5米,沟深1.5—4.5米,池塘满池蓄水平均水位0.8-1米,**深在3米以上,滩面可蓄水0.8米,全年每日均可进排水。养殖区常年海水比重为1.0150—1.0190.PH:7.2—8.4.DO≥4mg/L,WT:2—35℃。在塘中可混养对虾、白虾、梭子蟹、蛏子,以提高水体利用率。在鱼种入池前7——15天,用生石灰每亩10——30公斤消毒灭菌。 2、苗种选择及运输 一般选用鱼种规格为80-100克/尾的大规格鱼种,……
-
腐鳍病是泥鳅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病之一。 腐鳍病的病原:为萤光假单胞菌。 患有腐鳍病的泥鳅主要症状:泥鳅体表局部或大部出血发炎,背鳍肌肉腐烂,严重的鳍条脱落,肌肉外露,从头部至尾部浮肿,发病部位肌肉发炎,并有红斑。 腐鳍病的防治方法:用1g/m3漂白粉或用0.5g/m³二溴海因全池泼洒,饲料中加入0.1%土霉素和0.1%大蒜素,连喂3—5天。……
-
小瓜虫病是泥鳅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病之一。 小瓜虫病病原:多子小瓜虫。 患有小瓜虫病的泥鳅主要症状:小瓜虫幼虫侵入泥鳅的皮肤或鳃的表皮组织后,摄取寄主组织作营养,引起组织增生,形成脓泡。严重感染时,皮肤和口目的脓泡表现为许多小白点,故又称“白点病”。 小瓜虫病的防治方法:用0.4g/m3瓜虫敌杀(主要成分为槟榔、苦参、姜粉)浸泡鱼体或全箱泼洒,每天1次,连用3次。……
-
水霉病是泥鳅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病之一。 水霉病病原:常见的是由水霉或绵霉等真菌感染而引起。 患有水霉病的泥鳅主要症状:此病大多因泥鳅受伤,霉菌孢子在伤口繁殖,并侵入泥鳅体组织,形成肉眼可见白色或黄色棉絮状菌丝。 水霉病防治方法:减少拉网、运输、泥鳅苗种下池操作造成损伤。泥鳅苗种下塘前用20g/L—30g/L盐水浸洗5—10分钟。……
-
首先,针对近年泥鳅发病情况增多的情况,在泥鳅苗下池前10-15天,用生石灰进行清塘消毒,严格做好放苗前的清塘工作。 其次,加强肥水繁殖饵料生物的管理,清塘一周后注入新水50cm,注水时用40目筛绢网过滤防止敌害生物进入池塘,每亩施腐熟有机肥30-60kg。 另外,还要加强苗种放养时的消毒,在放养前,用3%食盐水浸泡30分钟左右。……
-
近年来,泥鳅已经成为百姓餐桌上的珍品。由于泥鳅对环境适应力较强,容易繁殖和养殖,而且生产成本低,经济效益高,泥鳅的人工养殖已越来越被广大养殖户看好。在泥鳅养殖过程中,放养密度应合理,要科学投喂与施肥,经常加注新水以保持水质清新,重视病害防治,才能促进其健康生长,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1、养殖环境营造。泥鳅对养殖环境要求不高,稻田、庭院水泥池、避风向阳靠近水源的水塘、浅塘等均可。放种苗之前,要将养殖塘口……
-
泥鳅有一个特性,就是它的潜逃性。由于它体型小巧,只要有小小的缝隙,它便能钻出去。如果池塘有漏洞,泥鳅甚至能在一天之内,逃得干干净净。因此在给泥鳅建池塘的时候,这一点,需要特别的注意。 一是处理池塘的底部。挖掘机挖出池塘之后,要把池塘的底部夯得结结实实。 二是处理池塘的边缘。沿着池塘的边缘挖出近1米深的沟,然后把结实的尼龙网布从沟底一直铺到地面,尼龙网布的接口也得连接紧密。将尼龙网布沿着池子的边缘铺满之后……
-
在泥鳅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做好病害防治工作。主要病害有赤皮病、水霉病、气泡病、车轮虫病、舌杯虫病、农药中毒及其他生物敌害等。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如下: 1、赤皮病:患病泥鳅体表局部或大部出血发炎,尤其是身体两侧及腹部最为明显;鳍条基部充血,鳍条末端腐烂,鳍间组织破坏。 防治方法:(1)、尽量减少围捕泥鳅和长途运输等的擦伤或碰伤,每次围捕和运输后使用药物进行消毒,可用聚维酮碘(含有效碘1.0%)1-2克/立方米全池泼洒。(2)、患……
-
剑尾鱼的形态特征 剑尾鱼又名剑鱼、清剑,花鳉科属,原产墨西哥南部及危地马拉。 剑尾鱼的原始种是青剑鱼,体色呈浅蓝率色,体形呈长纺锤形、侧扁,体长可达12厘米。雄鱼有剑尾,背鳍有红点,雌鱼无剑尾,背鳍无斑点。 剑尾鱼经人工饲养后,体形小型化,只有7-8厘米。体色呈橄榄绿,鳞片边缘褐色,两侧中部从鳃盖后直至尾部有一条深红色条纹,条纹上下有浅蓝色镶边,腹部银白色,背鳍上有红斑。经人工与月光杂交,不断地优选培育,剑尾……
-
在泥鳅养殖中,泥苗管理对泥鳅产量影响很大。稍有不慎会导致成活率降低,经济效益不好。现总结一下泥鳅苗成活率低的原因以及应对措施: 一、培育池条件差 1、池塘的面积太大,风浪大,嫩弱的水花鳅苗在近岸风浪的拍击下会有部分损失。 2、池水过深、淤泥又厚的池塘,水温回升很慢,泥鳅苗易沉底死亡或形成僵苗。 应对措施:泥鳅培育池选择面积3亩以下、底泥厚度小于20厘米的池作,放鳅苗时水深控制在30-50厘米左右。 二、泥苗池中残留毒性……
-
泥鳅:泥鳅对水温变化相当敏感,当水温降至5℃以下时,泥鳅便钻入淤泥中越冬,越冬期长达2个~3个月。越冬期要做好防寒保温工作,保持水深1.5米以上,使水温在2℃~8℃之间。稻田养殖的泥鳅,在越冬前应将泥鳅集中于鱼沟内,并用稻草铺设在鱼沟上,泥鳅便会潜入鱼沟底部的淤泥中越冬。 水蛭:水温降至10℃以下时,水蛭钻入潮湿疏松靠水面的泥土中越冬,也有少数在水池淤泥中越冬。一旦水蛭进入越冬状态,应禁止人、畜入池搅动,以免破坏……
-
近期,在指导泥鳅养殖户过程中,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泥鳅流行性溃疡综合症有所上升。现将防治方法介绍给大家,以供参考。 流行性溃疡综合症,又叫红点病和霉菌性肉芽肿。病原为丝囊菌。患病鱼早期不吃食,鱼体发黑,在体表、头、鳃盖和尾部可见红斑。在后期会出现较大的红色或灰色的浅部溃疡,并常伴有棕色的坏死,且有大块的损伤发生在躯干和背部,损伤会逐渐扩展加深,以致达到身体较深的部位,或者造成头盖骨院组织和硬组织的坏死……
-
湘云鲫是用四倍体鱼作父本与二倍体鲫鱼母体通过人工杂交生产出来的三倍体鲫鱼。该品种肉质鲜美,池塘养殖7个月条重达到0.5公斤上市规格,养殖2年**个体可达1.5公斤,市场畅销。湘云鲫耐低温,低氧,抗病力强,粗生快长,饲料来源易,食性杂,生长优于双亲,起捕率高,易运输,不易脱鳞,耐暂养。目前已在广东和全国各地大力推广养殖。现将广东增城养殖经验介绍如下: 一、鱼苗培育 苗种塘3~5亩,水深1.5~2米,不渗漏,排灌水方便。先将过……
-
泥鳅具有分布广、抗逆性强、易养殖等特点,且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素有“水中人参”之美称。近年由于养殖规模不断扩大,苗种常出现供给不足,现将泥鳅苗种快速培育技术介绍如下。 1、场地选择 养殖场地应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能自灌自排,水质应清新、无污染,以中性或微酸性的黏质土壤为宜,要求阳光充足,环境安静,交通便利,供电正常。 2、池塘建造 (1)苗种池规格。泥鳅苗种池与商品泥鳅养殖池水采用同一规格。面积50~100平方米,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