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板泥鳅肉质清淡、细嫩,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是外贸出口的重要水产品之一。它对环境适应力很强,容易养规则黑色斑点。口小、下位、有须。据分析,泥鳅含人体必需的多种营养成分,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多种维殖,运输方便,生产成本低。人工养殖泥鳅是很好的致富门路。泥鳅体细长,呈圆筒形,长10-30厘米。黄褐色,具不生素和钙、磷、铁等微量元素。其中特别是蛋白质含量每百克达22.6克。
生活习性
大黄板泥鳅属鱼纲、鳅科,是温水性鱼类,生命力强,喜在常年有水的稻田、池塘里生活,食习广杂,繁殖力强。栖息于静水的底层和有腐殖的淤泥中,喜在底层活动。夜晚出来觅食,以昆虫、扁螺、水草为主食,也食腐植质。泥鳅肠壁薄、肠管直,血管分布多,能进行呼吸,当水中缺氧时,除鳃外也能用肠呼吸,此象多发生在气候骤变,低压暴雨来临前。冬季水干涸钻泥中,靠湿润环境用肠管呼吸,也能维持生命。
泥鳅活动适温在18℃-30℃。在水温25℃-28℃时生长最快,30℃以上,即钻入泥底或草丛中栖息。水温下降10℃以下开始冬眠。次年水温上升5℃以上,开始出穴活动。4-10月份生长旺盛。喜夜间觅食,凡水中或泥中的动植物、微生物及有机碎屑等均是它的良好食料。
大黄板泥鳅养殖
我国广阔的淡水流域,如江河湖泊、溪涧沟渠,尤其烂泥田、山垅田、门前屋后肥沃田以及山塘水库等,凡富含有机质的肥水、淤泥中,都可养殖泥鳅。
1.建造池塘养殖。
选择阳光充足、水源方便、住宅附近的地块建池。面积100-150平方米为宜,种苗地可小一些,30-50平方米为佳。池深一般50-100厘米。四周可用水泥筑墙、薄膜贴埂、铲光土壁。上设进水口、下开排水口。为了防止泥鳅逃逸或被洪水冲跑,进出口用铁丝网或塑料网、篾闸围住。池底挖松30-40厘米厚土层,或增添些泥浆,以便泥鳅避暑、御寒、逃藏及栖息之用。
2.加速苗种繁殖。
大黄板泥鳅2龄性成熟并开始产卵,4-8月份繁殖旺季,尾(条)怀卵量4000-7000粒。亲鱼选择体质健壮,运动活泼、无病伤、体色正常、体表黏液多的体长10-20厘米,体重30-50克的泥鳅为佳。鉴别雌雄:雌鳅胸鳍短,前端钝圆,呈扇形,体型圆胖,颜色单一,4月上旬繁殖期,用手轻挤腹部有卵粒流出;雄鳅瘦长、颜色花杂、活动迅猛,繁殖季节用手挤压腹部有精液溢出。
繁殖方法,绝大多数采取自然产卵繁殖。先清理好开春后产卵池,用生石灰消毒,放入清水,待毒性过后,将亲鱼按雌雄1∶3比例投入池中,每亩200公斤进行饲养。水温上升15℃以上时,用树枝、棕片、水草等制鱼巢,固定于池四周和中央池底让其产卵。早晨把附着卵块取出,放入孵化池中进行孵化。待水温上升约24℃时,经1-2天,可全部孵化。
孵化出鳅苗长3-4毫米,附着鱼巢上,经一定时间便能自由游动。鳅苗出膜后,及时转移到育种池中培育,每平方米放800-1000尾。鳅苗培育期,投喂熟蛋黄、豆浆、奶粉及鱼粉为主,后期改投喂米糠、豆渣、麦麸等,每天投1-2次,投喂量占放养量10%左右,经1个月后鳅苗体长达3.5厘米,移暂养池或稻田放养;约6个月后体长达5厘米左右,这时即可投放池塘养殖。
3.饲养管理。
池塘饲养法:放养前先清池,池底铺20厘米左右脂泥。水深40-50厘米施肥培育肥水,然后投放鳅种,667平方米投2.5-3万尾。投喂人工饵料,小型甲壳虫类、昆虫、蝇蛆、蚯蚓、蚌肉、鱼粉、畜禽下脚料、麦麸、米糠、豆渣等,有时也食水底腐殖质和泥渣及有机碎屑等。每天投喂量按放养泥鳅的体重计算,一般3月份为10%,4-6月份为4%,7-8月份为10%,9-10月份为4%,11月份-翌年2月不投饵。同时还应根据水质的肥瘦进行施肥,培养浮游生物。水温达30℃时,要常更换新水,并增加深度,降低水温。当发现泥鳅游水面浮头“吞气”时,表明水中缺氧,停止施肥,注入新水。冬季应增加水深度,并在池角施入牛、猪粪等厩肥,提高水温。一般泥鳅长达20厘米左右时,即可捕获上市出售。
稻田饲养法:在每年的早、中稻插秧后放养。每平方米水面投10-12毫米鳅种30-50尾。在放养前应加高加固田埂,以免田埂垮塌。在稻田的排水口挂上竹帘阻防泥鳅逃脱。再在靠近排水口处,挖个6-7平方米、深50-60厘米的鱼坑,作为夏季水温高时或干田时泥鳅栖息地,又便于起捕。食物以天然饵料为主,结合投喂米糠、蚯蚓等,防止水质恶化。在稻田里尽量少施碳铵或氨水。到割稻时可捕捞,每亩约可产成鳅25-35公斤。
捕捞泥鳅
1.池塘捕捞法。
流水刺激法:在池塘靠近进水口底部,铺一层渔网,为进水口宽度3-4倍。网片目为1.5-2厘米,4个网角结绑提绳,然后从进水口放水,给泥鳅以微流水刺激,根据泥鳅具有逆水逃逸特性,会渐聚集到进水口附近,待一定时间后,将网片拉起,即可捕获。
饵料诱捕法:将米糠炒香,置于小型网具或鱼笼内,诱泥鳅进入而捕获。这是根据平时投饵中,泥鳅对投喂高蛋白或单一饵料,会很快在池中集群而创设的。还要掌握泥鳅习性,诱捕效果夜间比白天好,因它多在夜间摄食;水温在25-27℃,泥鳅食欲最盛,诱捕效果更好;水温超30℃和低于15℃,食欲减退捕效较差;但在产卵期和生长盛期,也有白天摄食的,故白天也可引诱捕捞。
排水捕捞法:此法在立秋后水温下降20℃以下采用为多。此时因低水温和水位下降,泥鳅生长活动减弱,会钻入泥土。采取抽干池水,把池底划成若干小块,中间挖排水沟,泥鳅会集中沟内,可用抄网捕捞。但水温低于10℃和超过34℃,泥鳅会钻入10-30厘米泥层“休眠”,此时即使采用此法也难于有效。
2.稻田捕捞法。
常采用“茶枯聚捕”法。每亩用新鲜油茶枯饼5公斤,放柴灶内烧至表面略燃取出,研锤成粉末入开水浸泡一小时备用。放水整平稻田表面,水深以高处不现泥为度。在稻田四周及中央各堆一露出水面1平方米泥堆。傍晚将浸泡的茶枯兑水泼入稻田,泥鳅便从水底中钻出,遇到高出水面而无茶枯水的泥堆钻入。待次晨抽干田水,扒开泥堆捕捉,此法不仅效果好,且又可捕大留小,将小泥鳅再放回稻田,更换新水继续养殖生长。
上一篇:泥鳅养殖|饲养泥鳅有妙法 下一篇:泥鳅疾病防治|泥鳅病害预防六要素
相关文章
-
人工泥鳅苗放养时确实需要留意多个事项,以下是五个关键方面的详细说明: 一、泥鳅苗下塘前处置 温差控制:如用塑料充氧袋装运而来的泥鳅苗,在放养时需注意袋内、袋外温差不能大于3℃,否则会因温度剧变而导致泥鳅苗死亡。 温度适应:为确保泥鳅苗适应新环境的水温,可先按次序将装苗袋漂浮于放苗的水体,约20分钟后袋内外水体温度接近时,再向袋内灌池水,让苗自行从袋中游出。 二、“饱苗”放养 暂养与喂食:在放养前,将泥鳅苗暂养……
-
泥鳅养殖中常见的白尾病,其病原体为白皮假单胞菌,这种细菌广泛存在于淡水水体中。白尾病对泥鳅养殖构成了严重威胁,特别是在夏花分塘前后,由于车轮虫等原生动物的侵害寄生,导致鳅体受伤,进而容易感染白尾病,且死亡率可高达30%~50%。 针对泥鳅白尾病的防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药物治疗: 使用“三黄散”加入25倍量的0.3%氨水浸泡,连汁带渣全池泼洒,使水体浓度为3毫克/升。 将漂白粉(有效氯30%)溶于水,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1毫克……
-
台湾泥鳅养殖过程中的投喂环节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到泥鳅的生长速度、健康状况以及养殖效益。以下是关于台湾泥鳅投喂的三个重要注意事项的详细解读: 1. 饲料选择与投喂量控制 饲料选择:台湾泥鳅作为无胃鱼,其消化道较短,因此选择高质量、易消化的饲料至关重要。蛋白质含量在36%~38%的膨化饲料是理想的选择,因其水中稳定性好、消化吸收率高,且散失率低于硬颗粒料。 投喂量控制:投苗后应适量投饵,避免过量投喂导致的消化不良和肠……
-
冬季气温下降时,泥鳅养殖户要把握好暂养技术,以确保泥鳅安全过冬并保持良好的品质。以下是根据提供的资料整理的详细暂养技术指南: 一、池塘条件 室外池塘: 若计划将泥鳅暂养至春季销售,可选择室外池塘。 池塘面积建议为9~11亩,池深应达到1.2米左右。 池底软泥厚度保持20厘米,以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 池埂需坚固,以防止漏水或泥鳅逃逸。 室内池塘: 若计划在冬季销售泥鳅,则应选择室内池塘,如塑料大棚内或房屋内。 池塘面积可根……
-
在泥鳅养殖过程中,池塘水质突然变清且难以肥水是一个常见的问题。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 原因分析 长期不换水或换水量过少: 水质过于浓厚,池塘底质发生板结,导致池水突然变清,且容易长出大量青苔。 消毒剂长期大量使用: 养殖户为了治疗泥鳅疾病,连续大剂量使用各种消毒剂,严重破坏了水环境的平衡,抑制了有益藻类的繁殖和微生物的生长。 连续阴雨天: 池塘内水质光照严重不足,藻类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从而发生……
-
针对泥鳅养殖中常见的病毒性失血症,提供了详细的症状描述、形成原因以及治疗方案。以下是对这些内容的归纳和整理: 一、症状 病鱼整个机体呈灰白色,鳃发白。 解剖其内脏器官及肠道,发现无血色。 病鱼漫游,没有活力。 二、形成原因 由呼肠弧病毒引起,病毒代谢产生内毒素、溶血素,导致鱼患败血症、毒血症,进而造成出血。 流行季节主要在6月至9月,水温在25℃以上。 养殖水体中放养泥鳅的密度过大,饲养水水质恶化,水中溶氧量降低,……
-
在高温季节养殖泥鳅,确实需要特别关注水质、饲料投喂、疾病防控等方面,以确保泥鳅的健康生长。根据赣榆县海洋渔业技术指导站于家华的经验分享,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技术要点: 一、饲料投喂管理 投喂时间:高温时每天只投喂两次,即早上和晚上各一次,避免在中午高温时段投喂,以减少泥鳅因水温过高而出现的烫伤脱粘现象。 饲料添加:投喂饲料时,可适量添加板兰根、多维多矿、免疫多糖和铁粉等,连续饲喂5~7天,以调肝护胆、增加泥鳅……
-
夏季雷雨季节,由于气候急剧变化,泥鳅养殖中出血病的发病率可能会上升。为了有效防治泥鳅出血病,养殖户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了解出血病发病机理 泥鳅出血病主要由细菌感染、应激等因素导致,表现为体表或内脏出血。该病在夏季高温环境下尤为常见,且发病后迅速扩散和传播。因此,养殖户需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和水质状况,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二、预防措施 改善水质: 定期换水,保持水质清新。排换部分地层水,不超过总水体的1/3.换……
-
在泥鳅养殖过程中,确实会遇到多种常见病,这些疾病不仅影响泥鳅的生长,还可能导致大量死亡,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以下是泥鳅养殖过程中七种常见疾病的详细介绍: 赤鳍病 病因:由短杆菌感染所致,常因池水恶化、营养不当及鱼体受伤而诱发。 症状:病鳅的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白腐烂,严重时死亡率可达80%以上。 防治方法:使用磺胺嘧啶溶解后药浴20分钟左右,或用磺胺嘧啶拌入饵料连喂三天。也可用1×10^……
-
泥鳅养殖中的肠炎病是一种常见病,主要由点状气单胞菌感染引起。以下是对该病的详细解析及防治建议: 一、症状与危害 病鳅表现为行动缓慢,停止摄食,鳅体发乌变青,头部显得特别,腹部出现红斑。同时,肠管充血发炎,肠道呈紫红色,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者腹部有血和黄色黏液流出,重者发紫,很快死亡。该病在水温20℃以上易流行,且常与烂鳃病、赤皮病并发,对泥鳅养殖造成较大危害。 二、防治方法 饲料管理 投喂优质饲料:确保饲料……
-
一、池塘选择要领 养殖场要找就近水源,便于加水。池塘养殖泥鳅,池塘深约80~150cm,水深50~120cm,池底最好有15~20cm的淤泥,进出水口方便。为了方便鱼塘管理,池塘规格以2~10亩为宜。 二、池塘消毒及天然饵料培育 放养前2周,池塘的消毒很重要。池塘消毒可以将池塘内杂鱼、青蛙、蛇虫鼠蚁清除干净,使泥鳅生长有安全的空间。放养前2周,每用40公斤生石灰全池泼洒,目的是将池塘内杂鱼、青蛙、蛇虫鼠蚁清除干净,使泥鳅生长有安全的空间。3天后……
-
夏季高温季节,泥鳅养殖池塘的水质容易恶化,赤鳍病作为一种常见的细菌性疾病,在此阶段尤其需要防范。以下是对赤鳍病的详细解析及防治建议: 一、病原病因 赤鳍病主要由短杆菌感染引起,其发病与水质恶化密切相关。夏季水温升高,泥鳅养殖池塘中的有机物分解加速,易导致水质恶化,从而为细菌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病症和病理变化 病鱼体表或鳍部表皮剥落,呈现灰白色,肛门部位发红。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鱼的腹部和体侧会出现红斑……
-
七八月份高温季节泥鳅养殖的五个注意事项如下: 一、降暑降温 适宜水温:泥鳅最适合生长繁殖的水温为21~28℃。 降温措施: 在池子四周种植南瓜、丝瓜、葡萄等攀援植物,或用稻草搭棚遮阳。 在鳅池水面投入适量浮水植物,如水葫芦、水浮莲、浮萍等(但面积不能超过池子1/3)。 盛夏时将池子水位加至25~30厘米,并采取更换池内表层水来平衡池水温度。 有条件的可采用整日微流水的方法降温。 二、饵料质量 饵料选择:饵料必须新鲜,避免投喂变质、……
-
泥鳅养殖中的红鳍病,又称赤鳍病、腐鳍病、烂鳍病,是一种由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引起的常见细菌性疾病。以下是对该病的详细防治技术介绍: 一、病原体与感染途径 病原体:嗜水气单胞菌,革兰阴性菌,菌体短小,有运动力。 感染途径:主要通过鳅体受伤部位感染,如捕捞、运输或养殖过程中的机械性损伤。 二、病症与流行情况 病症: 初期:病泥鳅的鳍条及体表部分皮肤剥落,呈灰白色,肛门红肿。 中期:腹部及体侧皮肤充血发炎,……
-
泥鳅养殖中的红环自身病是一种常见病害,其病症明显且对泥鳅的健康构成威胁。以下是对红环自身病的详细防治方法: 一、病症与病因 病症表现为病鳅体表及各鳍条呈灰白色,并出现红色环纹。随着病情的加重,患处可能发生溃疡,病鱼食欲不振,游动缓慢。该病通常因泥鳅捕捉后长时间处于流水暂养状态而发生,病原体目前尚不完全明确。 二、防治方法 改善养殖环境: 将泥鳅从流水池转入池塘养殖,以减少因长时间流水暂养而引发的病害。 药物……
-
泥鳅养殖中的烂鳍病是一种由短杆菌引起的细菌性鱼病,其症状明显且对泥鳅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以下是对烂鳍病的详细防治方法: 一、病原与症状 烂鳍病的病原体为短杆菌。初期症状表现为鳍条基部充血,鳍条附近的皮膜腐烂,背鳍附近表皮脱落明显,呈灰白色。随着病情的加重,鳍条可能脱落,肌肉外露并红肿,腹部和体侧出现红斑并逐渐变为深红色。同时,肠管可能糜烂,泥鳅停止摄食,最终衰弱致死。 二、流行情况 烂鳍病在夏季易流行,这……
-
以下是从五个方面对野生泥鳅苗和人工繁殖泥鳅苗的对比: 1. 成活率 野生泥鳅苗:成活率一般在45%-60%,最高不超过80%。由于捕捞、暂养、筛选和运输过程中的各种因素,野生泥鳅苗容易受到伤害,导致成活率偏低。 人工繁殖泥鳅苗:成活率一般在80%左右,好的可达90%甚至95%。人工繁殖的泥鳅苗在孵化、培育过程中得到了更好的照顾,因此成活率更高。 2. 健康状况 野生泥鳅苗:由于捕捞、暂养和运输过程中的伤害,野生泥鳅苗的体质往往较弱,容易发……
-
泥鳅属鲤形目、鳅科、花鳅亚科、泥鳅属,被誉为“水中人参”。其味道鲜美,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市场上十分畅销,是我国外贸出口创汇的重要水产品之一。以其具有的疾病虫害少、繁殖能力强、成活率高等养殖优势,已逐渐成为当前重要的养殖品种。加之由于自然资源日趋减少,市场需求量日趋增大,具有广阔的养殖前景。今年,我们对泥鳅的养殖技术及苗种培育技术进行了探索,现将泥鳅养殖环节的苗种培育技术与养殖从业者作个交流和探讨。……
-
泥鳅又名鳅,属于鲤形目鲤亚科,杂食性鱼类,适宜在15-30℃水温生长,广泛分布在我国南方各地河流、湖泊、池塘等水域中,有钻泥的习性。因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有补益气血、滋阴温肾之功效,故有“水中人参”之称。 泥鳅不仅能用鳃和皮肤呼吸,还具有特殊的肠呼吸功能,在水中溶氧低时,可以跃出水面,或垂直上升到水面,用口直接吞入空气,而由肠壁辅助呼吸,当它转头缓缓下潜时,废气则由肛门排出。所以其耐低溶氧能力强,在池塘精……
-
最近走访不少泥鳅养殖户,发现养殖塘内的水体中漂浮着大量悬浮物,看似泥鳅发生肠炎时所排出的粪便,但仔细查看比肠炎粪便大许多。经过显微镜下观察,确定悬浮物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一是由于投饵量把握不好,大量投饵,泥鳅贪食胀气引起部分肠炎,产生了蚯蚓状肠炎粪便。 二是由于塘内的水质过肥,藻类和其它生物发生了大量死亡,分解产生了粘膜。 三是泥鳅残饵中的油脂也是以油膜样漂浮在水面上。 四是部分养殖户平时换水很少,泥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