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殖网-智慧养殖新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水产 > 水生作物田养殖泥鳅

水生作物田养殖泥鳅

时间:2024-09-21    浏览:0次  标签:泥鳅养殖泥鳅田养殖泥鳅

水生作物田腐殖质含量一般都比较高,这种土壤有利于泥鳅的天然饵料如水蚤,丝蚯蚓等小型水生动物的繁殖,天然饵料资源丰富。由于泥鳅喜钻泥,又能促进田内的物质循环,有利于水生作物的生长。因此,利用水生植物田养鳅是一项增产增收的好措施,很值得各地借鉴。

1.水田准备凡水位低(不超过1米),淤泥层较薄(不超过30厘米)的水生作物田,如茨茹田、茭白田、水芹田地等,均可用来养鳅。

养殖泥鳅的水生作物田,以弱碱性少沙泥,除雨时不会溢水的水田为好,选作养鳅的水田要筑好堤埂,并在四周插上木板或铝塑板(入泥30厘米),用以防逃。注:排水口要建二道网,外侧可用聚乙烯网,内侧用金属网,以防鳅逃逸。水生作物田以应立水门,并在池子四周设集鱼道。鳅种下田15天,应对水田进行清塘消毒。清塘消毒时,选将池水抽干,检查有无漏洞,然后用生石灰按每亩50公斤用量,进行清塘;如果池水无法抽干,可用漂白粉按每立方米水体20克的用量进行清塘。水生作物田养鳅一般不需专门施肥,因为栽培水生植物大多需施肥。

2.放养鳅种养鳅的水生作物田,水生作物秧苗要合理密植,水生植物秧苗种植后,便可放养鳅种,放养密度应根据水质肥度来确定,一般亩放1.5万尾-2万尾,水肥可多放,水瘦则少放。商品鳅的饲养期一般为8至9个月。有当年苗直接养成和隔年苗种养两种形式。当年苗直接养成即在当年9月份将体长3厘米的泥鳅养到第2年的7月~8月收获;隔年苗种养成是在第2年的4月把体长5厘米~7厘米的泥鳅养到第3年的3月~4月或4月~5月收获。鳅种放养前,应先行鳅体消毒,一般采用3%食盐水浸透2分钟~3分钟后放入水田中。

3.饲养水生作物田中泥鳅的天然饲料较丰富,应以粗养为主,放了泥鳅的水生作物田,放种后第1个月应投喂蚕蛹和炒米糠各半的混合饵料。1日1次,1次投饵量为泥鳅总体重的3%~4%。投饵量不宜过多,否则易引起水质恶化,1个月后,每隔15天追肥一次,每次追肥量为每100平方米15公斤。同时投喂蚕蛹,米糠,豆饼,菜饼,动物下脚料等饵料。水生作物田中的泥鳅较难起捕,后期的饵料必须投在集鱼道内,以便集中诱捕,切忌散投。

4.日常管理除经常检查防逃设施外,还要勤除田中杂草,病株,保持田中光线充足通风良好,为不影响泥鳅生长,水田地施用追肥最好做到少量,多次。对于水生作物用药应选用高效低毒农药来防治,如晶体敌百虫、杀虫双等。用药前要尽可能地加深水位。粉剂药宜在早晨露水时施用,水剂农药要尽量喷在水生作物的水茎叶部位,也可分块施药。

(免责声明:本文为本网站出于传播养殖技术信息之目的进行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及立场。本文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

  • 泥鳅养殖|人工泥鳅苗放养时需要留意的五个事项

    人工泥鳅苗放养时确实需要留意多个事项,以下是五个关键方面的详细说明: 一、泥鳅苗下塘前处置 温差控制:如用塑料充氧袋装运而来的泥鳅苗,在放养时需注意袋内、袋外温差不能大于3℃,否则会因温度剧变而导致泥鳅苗死亡。 温度适应:为确保泥鳅苗适应新环境的水温,可先按次序将装苗袋漂浮于放苗的水体,约20分钟后袋内外水体温度接近时,再向袋内灌池水,让苗自行从袋中游出。 二、“饱苗”放养 暂养与喂食:在放养前,将泥鳅苗暂养……
  • 养殖户如何正确选择和投喂泥鳅饲料

    养殖户在选择和投喂泥鳅饲料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以确保饲料的营养均衡、投喂的科学合理,从而提高饲料转化率,降低养殖成本,促进泥鳅的健康生长。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建议: 一、饲料选择 营养均衡:根据泥鳅的营养需求,选择正规饲料厂家生产的配合饲料,确保饲料的质量和安全性。饲料应为泥鳅专用饲料或鱼饲料,并根据泥鳅的生长阶段选择合适的蛋白质含量。苗期选择蛋白质含量为40%以上的鱼苗粉料;育成料则选择蛋白质为3638%左右……
  • 泥鳅养殖常见病白尾病如何防治

    泥鳅养殖中常见的白尾病,其病原体为白皮假单胞菌,这种细菌广泛存在于淡水水体中。白尾病对泥鳅养殖构成了严重威胁,特别是在夏花分塘前后,由于车轮虫等原生动物的侵害寄生,导致鳅体受伤,进而容易感染白尾病,且死亡率可高达30%~50%。 针对泥鳅白尾病的防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药物治疗: 使用“三黄散”加入25倍量的0.3%氨水浸泡,连汁带渣全池泼洒,使水体浓度为3毫克/升。 将漂白粉(有效氯30%)溶于水,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1毫克……
  • 台湾泥鳅养殖过程中的三个投喂注意事项

    台湾泥鳅养殖过程中的投喂环节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到泥鳅的生长速度、健康状况以及养殖效益。以下是关于台湾泥鳅投喂的三个重要注意事项的详细解读: 1. 饲料选择与投喂量控制 饲料选择:台湾泥鳅作为无胃鱼,其消化道较短,因此选择高质量、易消化的饲料至关重要。蛋白质含量在36%~38%的膨化饲料是理想的选择,因其水中稳定性好、消化吸收率高,且散失率低于硬颗粒料。 投喂量控制:投苗后应适量投饵,避免过量投喂导致的消化不良和肠……
  • 泥鳅养殖|冬季气温下降泥鳅养殖户如何把握好暂养技术

    冬季气温下降时,泥鳅养殖户要把握好暂养技术,以确保泥鳅安全过冬并保持良好的品质。以下是根据提供的资料整理的详细暂养技术指南: 一、池塘条件 室外池塘: 若计划将泥鳅暂养至春季销售,可选择室外池塘。 池塘面积建议为9~11亩,池深应达到1.2米左右。 池底软泥厚度保持20厘米,以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 池埂需坚固,以防止漏水或泥鳅逃逸。 室内池塘: 若计划在冬季销售泥鳅,则应选择室内池塘,如塑料大棚内或房屋内。 池塘面积可根……
  • 池塘养殖泥鳅病害防治综合措施

    泥鳅具有耐低氧、抗病力强的特性,在自然水域中病害较少,但在池塘精养条件下,养殖密度大,对养殖过程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高,使得引发鱼病的因素增多,因此日常做好鱼病的防治工作对泥鳅健康养殖至关重要。 一、彻底清塘消毒 苗种放养前做好池塘清整消毒工作,杀灭池中野杂鱼、致病菌、寄生虫和其他敌害生物,是预防鳅病、提高泥鳅养殖成活率的必要措施。池塘清整时,将池水排干,修补池埂,清除杂草,堵塞漏洞,挖去过多的淤泥,曝……
  • 泥鳅塘水质变清难肥水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在泥鳅养殖过程中,池塘水质突然变清且难以肥水是一个常见的问题。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 原因分析 长期不换水或换水量过少: 水质过于浓厚,池塘底质发生板结,导致池水突然变清,且容易长出大量青苔。 消毒剂长期大量使用: 养殖户为了治疗泥鳅疾病,连续大剂量使用各种消毒剂,严重破坏了水环境的平衡,抑制了有益藻类的繁殖和微生物的生长。 连续阴雨天: 池塘内水质光照严重不足,藻类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从而发生……
  • 泥鳅养殖常见病病毒性失血症的防治方法

    针对泥鳅养殖中常见的病毒性失血症,提供了详细的症状描述、形成原因以及治疗方案。以下是对这些内容的归纳和整理: 一、症状 病鱼整个机体呈灰白色,鳃发白。 解剖其内脏器官及肠道,发现无血色。 病鱼漫游,没有活力。 二、形成原因 由呼肠弧病毒引起,病毒代谢产生内毒素、溶血素,导致鱼患败血症、毒血症,进而造成出血。 流行季节主要在6月至9月,水温在25℃以上。 养殖水体中放养泥鳅的密度过大,饲养水水质恶化,水中溶氧量降低,……
  • 泥鳅养殖|高温季节泥鳅养殖技术要点

    在高温季节养殖泥鳅,确实需要特别关注水质、饲料投喂、疾病防控等方面,以确保泥鳅的健康生长。根据赣榆县海洋渔业技术指导站于家华的经验分享,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技术要点: 一、饲料投喂管理 投喂时间:高温时每天只投喂两次,即早上和晚上各一次,避免在中午高温时段投喂,以减少泥鳅因水温过高而出现的烫伤脱粘现象。 饲料添加:投喂饲料时,可适量添加板兰根、多维多矿、免疫多糖和铁粉等,连续饲喂5~7天,以调肝护胆、增加泥鳅……
  • 夏季雷雨季节泥鳅养殖户如何防治出血病

    夏季雷雨季节,由于气候急剧变化,泥鳅养殖中出血病的发病率可能会上升。为了有效防治泥鳅出血病,养殖户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了解出血病发病机理 泥鳅出血病主要由细菌感染、应激等因素导致,表现为体表或内脏出血。该病在夏季高温环境下尤为常见,且发病后迅速扩散和传播。因此,养殖户需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和水质状况,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二、预防措施 改善水质: 定期换水,保持水质清新。排换部分地层水,不超过总水体的1/3.换……
  • 泥鳅养殖过程中七种常见疾病介绍

    在泥鳅养殖过程中,确实会遇到多种常见病,这些疾病不仅影响泥鳅的生长,还可能导致大量死亡,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以下是泥鳅养殖过程中七种常见疾病的详细介绍: 赤鳍病 病因:由短杆菌感染所致,常因池水恶化、营养不当及鱼体受伤而诱发。 症状:病鳅的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白腐烂,严重时死亡率可达80%以上。 防治方法:使用磺胺嘧啶溶解后药浴20分钟左右,或用磺胺嘧啶拌入饵料连喂三天。也可用1×10^……
  • 泥鳅养殖常见病肠炎病如何防治

    泥鳅养殖中的肠炎病是一种常见病,主要由点状气单胞菌感染引起。以下是对该病的详细解析及防治建议: 一、症状与危害 病鳅表现为行动缓慢,停止摄食,鳅体发乌变青,头部显得特别,腹部出现红斑。同时,肠管充血发炎,肠道呈紫红色,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者腹部有血和黄色黏液流出,重者发紫,很快死亡。该病在水温20℃以上易流行,且常与烂鳃病、赤皮病并发,对泥鳅养殖造成较大危害。 二、防治方法 饲料管理 投喂优质饲料:确保饲料……
  • 泥鳅养殖|台湾泥鳅日常养殖过程中的五个关键步骤

    一、池塘选择要领 养殖场要找就近水源,便于加水。池塘养殖泥鳅,池塘深约80~150cm,水深50~120cm,池底最好有15~20cm的淤泥,进出水口方便。为了方便鱼塘管理,池塘规格以2~10亩为宜。 二、池塘消毒及天然饵料培育 放养前2周,池塘的消毒很重要。池塘消毒可以将池塘内杂鱼、青蛙、蛇虫鼠蚁清除干净,使泥鳅生长有安全的空间。放养前2周,每用40公斤生石灰全池泼洒,目的是将池塘内杂鱼、青蛙、蛇虫鼠蚁清除干净,使泥鳅生长有安全的空间。3天后……
  • 夏季高温季节泥鳅养殖户要注意防范赤鳍病的发生

    夏季高温季节,泥鳅养殖池塘的水质容易恶化,赤鳍病作为一种常见的细菌性疾病,在此阶段尤其需要防范。以下是对赤鳍病的详细解析及防治建议: 一、病原病因 赤鳍病主要由短杆菌感染引起,其发病与水质恶化密切相关。夏季水温升高,泥鳅养殖池塘中的有机物分解加速,易导致水质恶化,从而为细菌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病症和病理变化 病鱼体表或鳍部表皮剥落,呈现灰白色,肛门部位发红。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鱼的腹部和体侧会出现红斑……
  • 泥鳅养殖|七八月份高温季节泥鳅养殖的五个注意事项

    七八月份高温季节泥鳅养殖的五个注意事项如下: 一、降暑降温 适宜水温:泥鳅最适合生长繁殖的水温为21~28℃。 降温措施: 在池子四周种植南瓜、丝瓜、葡萄等攀援植物,或用稻草搭棚遮阳。 在鳅池水面投入适量浮水植物,如水葫芦、水浮莲、浮萍等(但面积不能超过池子1/3)。 盛夏时将池子水位加至25~30厘米,并采取更换池内表层水来平衡池水温度。 有条件的可采用整日微流水的方法降温。 二、饵料质量 饵料选择:饵料必须新鲜,避免投喂变质、……
  • 泥鳅养殖常见病红鳍病防治技术

    泥鳅养殖中的红鳍病,又称赤鳍病、腐鳍病、烂鳍病,是一种由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引起的常见细菌性疾病。以下是对该病的详细防治技术介绍: 一、病原体与感染途径 病原体:嗜水气单胞菌,革兰阴性菌,菌体短小,有运动力。 感染途径:主要通过鳅体受伤部位感染,如捕捞、运输或养殖过程中的机械性损伤。 二、病症与流行情况 病症: 初期:病泥鳅的鳍条及体表部分皮肤剥落,呈灰白色,肛门红肿。 中期:腹部及体侧皮肤充血发炎,……
  • 泥鳅养殖常见病红环自身病如何防治

    泥鳅养殖中的红环自身病是一种常见病害,其病症明显且对泥鳅的健康构成威胁。以下是对红环自身病的详细防治方法: 一、病症与病因 病症表现为病鳅体表及各鳍条呈灰白色,并出现红色环纹。随着病情的加重,患处可能发生溃疡,病鱼食欲不振,游动缓慢。该病通常因泥鳅捕捉后长时间处于流水暂养状态而发生,病原体目前尚不完全明确。 二、防治方法 改善养殖环境: 将泥鳅从流水池转入池塘养殖,以减少因长时间流水暂养而引发的病害。 药物……
  • 泥鳅养殖常见病烂鳍病如何防治

    泥鳅养殖中的烂鳍病是一种由短杆菌引起的细菌性鱼病,其症状明显且对泥鳅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以下是对烂鳍病的详细防治方法: 一、病原与症状 烂鳍病的病原体为短杆菌。初期症状表现为鳍条基部充血,鳍条附近的皮膜腐烂,背鳍附近表皮脱落明显,呈灰白色。随着病情的加重,鳍条可能脱落,肌肉外露并红肿,腹部和体侧出现红斑并逐渐变为深红色。同时,肠管可能糜烂,泥鳅停止摄食,最终衰弱致死。 二、流行情况 烂鳍病在夏季易流行,这……
  • 泥鳅养殖|从五个方面对比野生泥鳅苗和人工繁殖泥鳅苗

    以下是从五个方面对野生泥鳅苗和人工繁殖泥鳅苗的对比: 1. 成活率 野生泥鳅苗:成活率一般在45%-60%,最高不超过80%。由于捕捞、暂养、筛选和运输过程中的各种因素,野生泥鳅苗容易受到伤害,导致成活率偏低。 人工繁殖泥鳅苗:成活率一般在80%左右,好的可达90%甚至95%。人工繁殖的泥鳅苗在孵化、培育过程中得到了更好的照顾,因此成活率更高。 2. 健康状况 野生泥鳅苗:由于捕捞、暂养和运输过程中的伤害,野生泥鳅苗的体质往往较弱,容易发……
  • 池塘蓝藻爆发导致泥鳅死亡的处理方法

    一、发病情况及诊断分析 患病泥鳅食欲减退,鱼在塘中离群独游,鱼在水面肚皮朝上不能下沉,在水面旋转,用手可捉住,黏液多。通过镜检没发现寄生虫,鱼鳃、体表没发现病灶。解剖鱼体内部没有积水与充血部位,只发现前肠(泥鳅的胃)有大量深蓝色带黑的东西,用手指轻压有硬度感,后肠是空肠无任何东西,通过对肠内容物镜检是大量蓝藻。根据发病症状及现场解剖情况,确定为泥鳅吃食大量蓝绿藻引起肠梗阻,蓝藻在肠道内不能消化、排不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