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4-09-18
- 浏览:0次
21世纪以来,我国养猪业发展迅猛,国内大规模养殖基地已达上千家,对于大规模的养猪模式中动物疫病的防控就显得尤为重要。仔猪副伤寒也称猪沙门菌病,是由沙门菌引起的仔猪的常见的传染病之一,该病多发于6月龄以下的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本文从该病的发病机理、临床主要症状、治疗方案以及如何预防等方面进行全面的介绍,为广大养殖场预防与控制本病的发生提供参考。
一、流行病学
该病多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多发于6月龄以下的仔猪,以2~4月龄仔猪多发,传播速度快、
全年均有发生,多发于冬春气候寒冷多变及多雨潮湿季节。病程2~4天,潜伏期2天到数周不等。病畜和隐性感染猪群是主要传染源,本病是由病猪的粪便、尿液、乳汁以及流产的胎儿、胎衣和羊水病菌,这些病菌污染猪场水源和饲料等一些物品。本病的主要途径途径为消化道传播,病畜与健康牲畜交配或用病公畜的精液进行人工授精也可发生感染。6月龄以下的仔猪生长发育快,代谢旺盛,消化吸收机能不健全,胃腺分泌胃酸的机能很弱而导致本病主要在该阶段发生。
二、临床症状
病猪呈败血症症状,体温突然升高至41℃~42℃,精神不振,食欲废绝,排粘液性下痢或便秘,但饮水正常,有时会发生呕吐和呼吸困难的症状。病后3~5d通常在耳根、胸前﹑腹部﹑颈部皮肤呈紫红色斑点,病程一般2~4d,有时在24h之内死亡。多见的临床表现与肠型猪瘟的表现很相似,猪病体温升高40.5℃~41.5℃。精神不振寒颤喜钻垫草挤在一起,眼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上下眼睑常粘连。少数发生角膜混浊。严重者表现为溃疡;初期便秘,后下痢,粪便淡黄色或灰绿色恶臭稀粪,有时粪中带有血液,坏死组织和纤维絮片;部分病猪在病程中,皮肤出现弥漫性湿疹,特别在腹部皮肤可见绿豆大、干酪样的浆性覆盖物,揭开浅表可见溃疡。病程往往拖延2~3周或更长,最后极度消瘦衰竭而死,少数病猪发育不良成为僵猪。
三、病理变化
急性型主要为败血症的病变,脾脏肿大呈暗紫色或暗蓝色,触之如橡皮状,切面呈蓝红色,髓质不软化是特征变化。肝脏有小米粒大的灰黄色或白色坏死灶,有时肝实质可见极为细小的黄灰色坏死点;肾脏有不同程度的肿大、充血、出血﹑以及咽﹑肠系膜淋巴结充血和肿胀;全身黏膜,浆膜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点,大肠系膜肿胀聚集成纵性的褶皱,胃粘膜有急性卡他性炎症。
慢性型特征性病变为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主要是大肠黏膜增厚,有较大的坏死区,表面覆有灰黄色或淡绿色麸皮样物质;肝、脾及肠系膜淋巴结有针尖大小的灰黄色坏死灶或白色增生性结节;肺脏化脓和支气管炎。病变部位肿大,坚实呈灰红色,有干酪样性渗出物。
四、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可作出初步诊断。采淋巴结﹑肝脏样本做组织涂片,经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短粗而两端椭圆的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取病猪肠系膜淋巴结和肝脏样本,分别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和SS琼脂平板培养基上,放入37℃恒温箱中培养24h后,可见在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形成圆形﹑表面光滑﹑半透明湿润的灰白色菌落,边缘整齐;SS琼脂平板上形成淡黄色﹑圆形﹑表面光滑且湿润的小菌落。
五、防制措施
当仔猪患此病时,由于大量细菌入侵动物机体产生毒素,影响猪群生长。发病后,临床症状出现之前,通过饲料给予敏感的杀菌作用较强的抗生素。连用2~3周就会起到防治效果,同时还应该对病猪进行补液。发病猪群要给予品质优质的饲料;出生仔猪应第一时间内吃到初乳,以保证仔猪营养供需。在仔猪断奶后,逐步更换饲料,但应该有一定的适应期,搞好环境卫生,圈舍内外以及饲养用具要及时进行定期消毒,圈舍用10%石灰乳或3%烧碱、30%热草木灰水等进行消毒,粪便尿液等污染物及时处理和消毒。
对本病常发地区或猪场,严格执行防疫制度,切断传染源的同时要进行疫苗防疫。预防接种仔猪副伤寒冻干弱毒菌,用20%氢氧化铝生理盐水稀释,30日龄仔猪肌肉注射,1mL/1头;或用凉开水稀释疫苗,按每头份5mL稀释,口服5mL/1头或拌少量饲料喂服,应注意用苗前3天或用苗后7天停止使用抗菌药物,以免影响免疫效果。
根据当地疫情,在具体情况下,对假定不健康猪可在饲料中加入磺胺药、痢特灵、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新霉素或强力霉素等微生物药物进行预防,连喂3~5天,有预防效果。
方法一:链霉素160IU,鱼腥草2ml,利福平2ml肌肉注射,一日2次,连用3 d。
方法二:复方新诺明70mg/kg,内服每日2次,连用4~7d。
方法三:0.5%诺氟沙星注射液10mg/kg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用3~5d;588消炎退热灵注射液,2mg/kg,肌肉注射,每次2次,连用5天为一个疗程;2.5%诺氟沙星5mL,5%葡萄糖盐水100~150ml,静脉注射,每日一次,连注2天。
方法四:硫酸新霉素5~10mg/kg肌肉注射,每日2次或痢特灵,10mg/kg,内服,每日2次。
方法五:新霉素5~10mg,一次灌服,每日两次,连服七天。
六、小结
在猪场实际工作中,碰到沙门氏菌病,首先要依据临床症状和猪群整体健康情况,尽早确定疾病,给予相应的预防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无法确定,应进行解剖和采样,送试验室进一步确诊。治疗本病无特效药物,在实际工作中要针对仔猪的新陈代谢尽早补液补糖和对症治疗。同时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采用多途径进行用药,进行综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