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4-10-17
- 浏览:0次
一、鸡白痢病。雏鸡患病后,精神萎顿,厌食,翼下垂,腹泻,排出白色稀粪,泄殖腔附近的绒毛为排泄物所粘着。剖检后可见卵黄吸收缓慢,心肌、肺、肠和肌胃有坏死灶或结节,肝有小出血点和灶性坏死。此病多发生于2—3周龄的雏鸡。能从肝、肺、心等内脏器官的结节易分离出病原菌。本病的防治方法是:在病雏的饲料中可添加0.01—0.02%的痢特灵,连续喂7天,必要时可继续喂给。拌料时要充分混合均匀,以防发生中毒;土霉素的用量为每只雏鸡每天喂0.02—0.03%克;氯霉素的用量是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0.02—0.05%,连喂3—4天。
二、温度过高或过低。由于雏鸡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对温度的调节机能较弱,还难以适应外界温度和湿度的急剧变化。温度过高或受热时,雏鸡呼吸频速,张口呼吸,呈现呼吸困难,体温升高,足肢不完全或完全麻痹,躯干和颈部肌肉痉挛。死后剖检可见脑膜充血和点状出血,大脑充血和水肿。温度过低雏鸡受冷时,拥挤成堆,羽毛松乱,发抖,神态抑郁,有时出现痉挛,呼吸频率减慢。急性病程通常几小时即死亡。死后剖检可见皮下、肌肉、脑膜和脑组织贫血;肝脏、肠系膜、腺胃、肺等郁血。在雏鸡出壳时育雏温度应保持在30℃—32℃左右。温度要稳定,夜间应比白天提高温度1℃—2℃。室温应随雏鸡日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通常下降的速度大致是每周降低1℃—2℃。但须视雏鸡体格强弱而定,在雏鸡比较弱时,室温的下降可稍延缓几天。雏鸡生长至8周龄后,育雏室内温度要保持在18℃—20℃左右。
三、副伤寒病。此病常发生于2周龄以内的雏鸡,该病表现突发病,下痢,泄殖腔周围为粪便所粘污,发生浆液—脓性结膜炎,眼半闭或全闭,间有呼吸困难。剖检后,主要病变是肝脏肿大,边缘钝圆,包膜上附有纤维素性薄膜,肝实质带有细小的灰黄色坏死灶;小肠粘膜水肿,局部充血,常伴有点状出血。从肝及其它内脏器官可分离出各种沙门氏菌。该病防治方法:雏鸡患病后,可内服氯霉素或金霉素、土霉素。氯霉素每次10—15毫克/只;土霉素每次5—15毫克/只剂量,每天2—3次,连喂5—6天为一个疗程。还可用呋喃唑酮,以含药量为0.04%的干粉料喂服,连用7天。
四、曲霉菌病。患病后,病雏出现呼吸困难,呼吸次数增加,张口呼吸,呼吸时发出嘎嘎声,晚上尤为响亮。剖检可见肺部和气囊有粟粒大至绿豆大的黄白色小结节,有时肉眼可见到灰黄色或黄绿色甚至黑色的霉菌菌丝体,特别是气管、气囊和肺组织的病灶最为明显。除肺和气囊外,胸膜、腹腔、肠系膜等也可见到此种结节。镜检病理组织,一般可发现霉菌孢子和菌丝体。防治方法:制霉菌素,在阴雨潮湿季节,常患有本病的鸡场,可按每只雏鸡的日用量2—3毫克拌在饲料中喂给,喂3天停2天,连续使用2—3个疗程。治疗量每只雏鸡日用量3—5毫克,拌在料中喂服。避免接触发霉的垫料、饲槽和喂发霉的饲料,也不要在发霉潮湿的禽舍内饲养雏鸡。
五、霉形体病。该病常大批感染,其特征性的症状是流粘液性鼻液、咳嗽、打喷嚏,夜间更为明显,后期有气管罗音和张口呼吸,一般病程较长,约1—2个月或更长。剖检可见眶下窦粘膜水肿、充血和出血,窦腔内含有透明或混浊的粘液。鼻孔、气管、支气管和气囊有卡他性渗出液。该病防治方法:应用青霉素、链霉素配合呋喃唑酮、红霉素、泰乐菌素和其它抗菌素。它可随饮水服用。泰乐菌素治疗,可每经4—6周重复一次。呋喃唑酮可按万分之一作为预防量,万分之四为治疗量,连用7天为一个疗程,停药 5天后可再用一个疗程。药的主要作用是杀灭大肠杆菌一类的继发感染。
六、传染性支气管炎。病雏表现为流鼻液、咳嗽、呼吸困难和出现呼吸罗音,眼睑和鼻窦肿胀。剖检后可见气管内有粘稠分泌物。气管壁有粘性或纤维素性渗出物。本病一般成群感染,幼雏死亡率可达25%,而6周龄以上的鸡,其死亡率很低。本病的防治方法:本病到目前为止,尚无特殊疗法。在该病流行地区,要注意严格隔离鸡群,加强饲养管理,育雏期幼雏的舍温可提高50F,供给良好的饲料和饮水。另可用抗菌素3—5天,以防继发性细菌感染。也可用弱毒疫苗滴鼻或气雾免疫。
七、呋喃类药物中毒。中毒后的病雏,其症状表现为精神沉郁,闭眼,很快出现神经症状,步态不稳,运动失调,倒地,两脚抽搐,角弓反张,很快死亡。剖检后可见口腔有黄白色粘液,嗉囊扩张,肌胃角质膜易于剥落。胃肠内容物因混有药物而变成黄色。除小肠充血、出血,心脏有出血点外,还见结缔组织水肿。呋喃唑酮的治疗量占干粉料0.02—0.04%,连续用药不应超过 3—5天。
八、食盐中毒。饲料中的含盐量达3%时,或每公斤体重食入4克食盐时,即可引起食盐中毒。中毒后的病雏表现为极度兴奋,呼吸与脉搏加快,运动失调,两脚无力,行走困难,甚至瘫痪,口鼻流粘性分泌物,渴欲极度增加。剖检后可见腺胃粘膜充血,十二指肠及小肠明显充血或出血。皮下组织和肺水肿,腹腔和心包积水,心脏有小点出血。
九、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缺乏症。病雏主要表现生长发育停滞,畏寒,体温常降至40℃以下,常有大批死亡。该病剖检后可见肌肉苍白和萎缩,血液稀薄、颜色变淡、凝固缓慢,心冠沟、皮下等脂肪组织消失,并呈现胶样浸润,常有水肿,腹腔和心包积液。
十、氧化碳球虫病。此病主要发生于20—45日龄的雏鸡。患病后,病雏精神沉郁,羽毛松乱,下痢,粪便呈棕红色。盲肠球虫主要侵害盲肠。表现为盲肠肿大,并充满血液,盲肠上皮增厚。其他球虫主要侵害小肠。在肠粘膜中有点状小病灶或小结节,甚至溃疡。有时可见肠壁水肿和增厚,粘膜表面有血性渗出物。治疗方法:治疗本病的药物有青霉素,通常一个月龄的幼鸡在发病早期每只用青霉素5000—1万单位,连喂3天。金霉素,幼雏的剂量为每只每天5毫克,连喂2— 3天。呋喃唑酮,在饮水中添加0.02%的浓度或在粉料中混0.04%药物,连喂3—5天。药物要充分拌匀,以防发生中毒。此外,氯苯胍治疗本病效果较好,其剂量为33PPM。
十一、鸡痘。本病皮肤型痘疹常发生于冠、肉髯、嘴角、眼睑等羽毛稀少部位。痘疹初为灰色小点,其后汇合成大而厚的痂块。粘膜型痘疹多在口腔、咽和喉的粘膜发生假膜性病变,称为鸡白喉。本病无有效药物治疗,可用鸡痘疫苗进行预防。
十二、维生素A缺乏症。本病于2周龄时见生长发育迟滞,3周龄时表现衰弱,运动失调,羽毛蓬乱,眼睑肿胀,并有豆腐渣样物,上下眼睑被分泌物粘合。病程较长的有干眼病、眼球下陷。剖检后可见鼻腔、口腔、食道有小的白色脓疱或溃疡。肾灰白色,有尿酸盐沉积,应注意补喂红萝卜、三叶草等富含维生素A的青绿饲料。
-------------
鸡群总爱瘫痪的,注意啦!
不论各种原因导致的鸡群瘫痪,最终都是由于钙磷吸收障碍导致的。各种疾病都易引起钙磷吸收障碍,并导致骨骼发育受阻及腿病发生,骨骼发育影响生长发育,鸡瘸腿后更将严重影响采食和用药。
而高产鸡群每天产蛋需要大量的钙质。如果钙质不足或是钙质得不到有效充分的吸收,就会动用骨骼中的血钙,导致瘫鸡,产软壳蛋、破壳蛋等等一系列症状,严重病例还会表现产蛋量低下,以弥补机体钙储备的损失。
那么,为什么很多养殖户补充了各种各样的钙,鸡群还会出现缺“钙”症状呢?
究其原因:临床上很多瘫鸡、软壳蛋等症状并不是缺钙引起,而是由于缺维生素D3!
维生素D3又称胆钙化醇,是维生素D的一种,被证明是维生素D在体内的真正活性形式。
人体研究发现:当血钙降低时,人体会出现手足搐搦、惊厥,相应鸡体出现血钙降低时容易引起惊厥和应激症状,而有效补充VD3将很好改善这种状况。
维生素D3可以显著促进钙磷吸收,因此能及时补充D3.可以有效促进骨骼发育并预防肉鸡腿病。
但是,饲料中D3水平远远达不到鸡群应激时对D3的需求,而添加普通D3因吸收率差的原因,往往也不能满足需求。
维生素D3机体可以自身合成, 机体皮肤内含有的7-脱氢胆固醇,经阳光照射可变成维生素D3.因此维生素D3又称“阳光维生素”。
目前,无论肉鸡还是蛋鸡都是规模化饲养,完全密闭的鸡舍使鸡群基本照不到太阳光,补充维生素D3迫在眉睫!
全程都在提维生素D3.维生素D3在钙吸收这块究竟起到什么作用呢?
维生素d是体内可以合成而且可以长期贮存的物质。吸收后的维生素d没有活性,贮存在血浆、肝、脂肪和肌肉内,经血液转送至肝脏转化生成钙二醇,然后在肾脏进一步羟化成为钙三醇。维生素d(d2或d3)本身并无生物活性,只有转化为维生素d的代谢产物钙二醇和钙三醇后才能发挥激素作用。尤其是钙三醇较钙二醇具有更高的激素样活性,其对钙、磷代谢的作用高于钙二醇约200倍,对骨盐的形成作用高100倍。钙二醇循环至肾近曲小管部位时,只有在血浆低钙、低磷或高甲状旁腺素的情况下才会被1α-羟化酶作用转化为高活性的钙三醇。肾实质有病时,肾脏内缺乏1α-羟化酶,因此在高血压病晚期出现肾衰时,或者慢性肾功能损害时,活性维生素d3生成减少,临床上出现明显的钙代谢紊乱。
机体内每日生理合成的钙三醇约0.5微克?1.0微克。它的主要作用是升高血浆钙、磷水平,以促进骨的钙化。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促进肠钙吸收来实现的。cabp可以促进肠细胞的钙转运,使肠钙吸收入血。这是一种不依赖于肠腔中钙浓度的主动转运过程。维生素d使肠上皮细胞内线粒体浓集钙,造成胞浆钙浓度下降,间接地促进肠粘膜对钙的吸收。维生素d亦可改变粘膜的通透性,加速钙的吸收。活性维生素d可以促进机体小肠上皮吸收钙和磷,加速钙、磷人血;也能促进骨骼中的破骨细胞的活性,促进骨吸收,使旧骨质中的骨盐溶解而增加骨钙释放;还能直接刺激骨骼中的成骨细胞,促进钙盐沉着。
全程都在提维生素D3.究竟该如何补充VD3呢?
维生素D3是脂溶性维生素,不溶于水,只能溶解在脂肪或脂肪溶剂中。
因此市场常见的维生素D3虽然用量不小,但在胃肠道内很难溶解,很难被机体吸收利用。
所以养鸡场还需在蛋鸡的产蛋高峰期和肉鸡的生长快速其,额外补充维生素D3.